兰热的迭起,兰市的兴旺,兰花的商品属性也随之更加明显。由于兰花值钱,其繁殖能力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众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当然,话也不能说绝,毕竟还有一种人就不是单纯为钱而企望兰花多出芽、出好芽的。 对兰花的繁殖能力,众说纷法。据笔者见闻,有代表性者:一株兰花一年一般只能萌发一至两个芽,栽培得当,也可前发三个或更多的芽;看叶知芽,一株兰花有多少叶片就表明有多少芽;萌芽少是技术问题,一株兰花可以繁殖十几二十几株后代,增殖几倍、十几倍。一株兰花一生究竟能够繁殖多少后代?真是有点像当前的“鱼鲩”一样,叫人无法捉摸,搞不清真假。 兰花的繁殖能力,本来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什么会给弄得这么扑朔迷离、令人费解?我猜测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对科学进步的期望,传播发生的误差。无论是自养自赏还是经营谋利,谁不盼望种植的兰花多繁衍生息。科学的进步和应用,也确实改变了兰花自生自灭的自然繁殖生态,有效地提高了繁殖力。每当一些迎合人们心理状态的信息一出现,不论其处于什么阶段,是否定型化,都会令人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传闻最易发生误差,两传三传就给变了样。二是把偶然当成必然,把个别当成普遍。对一些偶尔出现的现象,未作验证,取得精确数据,就作为事实轰传。三是吹牛造假,有的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有意夸大事实;有的是为了谋求“高手”、“能人”、“见识广博”的虚名,不顾事实,夸夸其谈,越说越玄乎,大有“争上游”之势。 对兰花的高速繁殖信与不信,也不能主观武断,得对兰花的营养繁殖搞点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信得坚定,不信也踏实。据别人的介绍结合自己对少量建兰、墨兰品种的观察,兰花的生长、繁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兰花自身的内在因素,外界条件对其繁殖力也有较大的影响。 1.种类及品种。不同种类、品种的兰花,繁殖力有高低差别。建兰类的繁殖力比墨兰类强。多数建兰品种一年可荫发两次叶芽。当年生的健壮春芽,可萌发秋芽或冬芽。墨兰类生长成熟期较长,需隔年才能萌发后代。但从品种比较,建兰和墨兰类的不同品种中,又各有繁殖力强和弱的品种。繁殖力强的墨兰品种繁殖的后代,比繁殖力弱的建兰品种要多得多。一般情况下,一株兰花只萌发一至二个芽,一次萌发三至四个芽的也有,不过那只是个别现象,且有的新芽不能成活。兰花的芽生长点都较低,在假鳞茎基部,所以绝大多数新芽都生在母株的甲外,偶尔也有从甲内甚至两片叶片中间冒出的。对出自叶片中间的新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就要将母株的外叶小心去掉,不然会影响新代芦头的生长和根系的正常伸展。 2.代数及种植方法。一株兰花的寿命一般为三至五年,养护得当,个别也可活至五年。繁殖能力随着株龄的增长逐年衰退。采取传统种植法,每年萌发新芽都是在新代中进行,子母代同时萌发后代的少,没见过三代连体同时萌芽的。采用勤分单植的种植方法,能有效的提高繁殖率,不同代数都能萌发新代,但不同代数的萌发力是有差别的。勤分单植必须加强水、肥、温度等技术措施,否则,也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勤分单植萌发的后代弱苗率要比传统种植高得多,连续单植,后代会退化,株型矮弱。 3.母株的健壮程度。母株健壮情况直接影响到繁殖能力和后代的壮弱。母株健壮,萌发力强,后代也壮,反过来萌发芽少且弱,有的一年还不能生长一代。健壮的母株一次萌发二个以上新芽的,如果新芽露土间隔时间稍长,先前的较壮,后萌较弱,个别甚至不能正常生长。开过花的萌发芽时间迟且少。这里所说的母株壮健与否的问题,是指兰株赖以进行繁殖的营养积累多少。营养积累多则壮,相反则弱。从植株的长势、叶片数、芦头形态也可以判断植株的壮弱,但这些外表往往又是特定品种的固有特征,所以不能作为唯一或主要依据。我们有时见到几代连体的母株只有二片叶子,但都萌发双芽,并且生长成壮苗的现象,说明多株连生各植株之间的养分能得到共济,也可以回答为什么单植后代弱苗多的问题。 4.光照、温度。兰花除了根系从土壤中吸取营养物质,还靠叶片的叶绿素同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提供兰株生长的需求,同时也为繁殖后代积累营养。兰花在萌发芽期,光照充足,温度适宜,能提早并多萌发新芽。长期光照不足,温度过低的栽培环境,会影响兰花的生长和繁殖。 从这些规律、特点中不难看到,积极应用新技术,改进栽种方法,加强栽培措施,的确能够提高兰花的繁殖能力,加速繁殖。但兰花的繁殖能力又受到种类、品种、生长状况、株龄等自身因素的制约,也不是单凭技术条件就可以普遍提高,更不可能无限度的提高。对有科学依据,确实能够做到质与量同步,而且我们目前已经具备或能够具备相适应生产条件的新技艺,毫无疑问应当学习、运用。但对那些离谱过甚,未经检验确认或脱离实际的“新技术”,那是要冷静思考一下,不能见风就是雨,盲信盲从。回顾近几年一些所谓新品种、新植料、新技术、新药物,兰花是投资风险性最小,获利最丰的“绿色股票”,等等的鼓动、误导,给兰友们带来损害的教训,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头脑清醒,学得精明一点吗? 对一片炽热的火焰不是添柴加炭,倒泼了冷水,‘唱了反腔背调一曲,是不是太不适时令,思想不开拓,井底之蛙?有待公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