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是言语交际中针对人们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两种投其所好、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 d2 S& s ^2 h2 b7 M! B
8 M7 \9 S+ N8 R' c2 w 加法&mdashmdash;遇物加钱
% Y+ K. u8 h4 W. g. n; W # @. E7 C$ O, T4 K% I1 |
买东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日常生活行为。在我们的心中,能用“廉价”购得“美物”,那是善于购物者所具有的品格,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虽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都是善于购物者,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购物能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当我们买了一件物品之后,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别人认为只需30元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但当我们花了30元,别人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则有一种兴奋感,很会买东西。由于子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_1 }/ o: \2 U: C8 g
3 H6 G# q4 t) r3 n* I# O
遇物加钱是指在品评别人所购物品时,对其价格故意高估,从而使对方高兴,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
" _, K" u. h, W ; N4 e, f4 I; r; }
比如,甲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乙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可以买下。于是乙在品评时说:“这套西服不错,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听笑了,高兴地说:“老兄说错了,我220元就买下啦!”- c% G2 b: ^: ^- D
! s, J j x; U2 F& g# \ 这里乙的说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使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也就使得对方高兴。
" X& y3 I' N/ U3 J 7 y1 m: f3 a. Y) `3 k
遇物加钱法很能讨得对方欢心,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对其价格高估就行了。当然“价格高估”也需注意,一要对物价心里有底,二不能过分高估,否则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了2 G7 f- k+ e+ d* J: Q" ^
; g5 }1 w7 D J$ z 减法&mdashmdash;逢人减岁; i+ P: e/ h6 U
! r3 @+ L, d$ i4 u# v
芸芸众生,诸色人等,都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然而谁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不原过早老去。因此成年人对自己的年龄非常敏感。如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被看作中年人,他能自在吗?
) k5 I, U/ Y) i! S! Z - {8 T# r \4 K6 \1 r) ]% m% \
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这种怕老心理,所以“逢人减岁”就成了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了。这种技巧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相反,他会对你产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a+ t! e7 U1 i0 f/ ~! i
2 i0 r4 [& w# S t, y' r “逢人减岁”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相反,对于幼儿、少年,用“逢人添岁”(年龄往大处说)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一种渴望成年的心理。
" B5 J7 y' h( P 3 L- b5 [) M- F! _& W* q1 r
上面我们所说的言语加减法: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穿了就是一种投其所好。但是只要我们的目的光明正大,这种投其所好,于自己、于对方、于社会都会无害,相反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欢乐,至多只能说它们是“美丽的错误&rdquoldquo;无害的阴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