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民族的盛典。在中华民族这棵大树上,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节日风俗而大放异彩。 $ d/ S9 J ~. g8 W! Q& S1 n0 l
火的民族1 T8 y9 O W/ A O9 L/ v
我国最初一代文明是被火的光芒照亮的。远古先民对火的蛇舌似的火焰及其热破坏力感到神秘敬畏。后来,通过实践和认识,人们不但用火驱兽除害,照明煮饭,而且用火改造工具,把农业从中分工出来,实行刀耕火种,发展了原始生产力。因而,中华民族都崇拜火,彝族尤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火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或跨越,并在“火把节”杀牲备酒,“以火为祭”。因此,也把“火把节”称为“祭火节”的。) Q" M$ B4 x, ^4 }3 ]
“火把节”的一则传说,充分地说明了彝族崇拜火的全部内涵。
) {( y, R, k: a+ P5 e “火把节”,彝语叫“都宰”。“都”是火,“宰”是“赔偿”的意思。相传远古时候,天神恩梯古兹经常遣天使则库血夫到下界收缴租税。则库血夫趁机敲诈勒索,鱼肉彝民。一天,他撞到斯惹巴果家催粮要银,见斯惹巴果不在家,便蛮横地要饭吃,要酒喝,还扬言要摔死斯惹巴果。则库血夫吃了两口掺和了金银的饭,先后掉了三颗牙,知道斯惹巴果比自己硬,便惊慌地逃进了大森林。后来,被斯惹巴果杀死在树洞里。天神因此而大发雷霆,放天虫下界吃庄稼。云雀看到人间受难很伤心,甘愿从中调解,向天神赔偿“人命金”。人们把家里的金银全收尽了,还差9两银子9钱金。正当人们无计可施时,斯惹巴果想到神火。他带领人们点燃火把,烧死了天虫,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r% }( O9 Y8 u8 o& S
力的角逐-民间传说的体育活动。
! f3 W( V" v1 z! }. S6 q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节日。这一天彝族腹心地 的凉山到处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人们穿红着绿,男戴细篾精编的红缨斗笠,女打黄油布伞。阳光透过金斗笠和黄布伞,给小伙子和姑娘们黑红的脸膛镀上一层明快和鲜亮的黄边,显得格外漂亮。松林阴处,卖成衣百货的外地客商,卖水果、皮张、山货的本地彝胞,卖小吃的城里商贩,在忙碌交易之余,不忘瞟上几眼竞技场上的较量;在吆喝叫卖声中,常常有为同乡好友助威的呐喊惊呼。
; P7 C5 h! `6 E ----彝族摔跤活动有两种:一是腰拴红布带,双方拉布带抱腰、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使双肩着地为胜,这叫“格”;一是拉手、抱颈、跌腿,将对方摔倒为胜,三战两胜为赢。对获胜者,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辈子敬三杯荞麦酒,并赠送“卡把”奖品。
; U0 n& n) l/ z/ T6 Q N ----斗羊比赛有一种幽默感和滑稽感。两只公绵羊高昂着头颅蹒跚而来,当发现敌手后飞奔向前,“嘭!”一撞即分,各自退回起跑处。如是再来一次两次以至数十次。斗到后来,两只羊或者挨挨擦擦,握手言和,或者昏头昏脑,不分胜负,别有一番风趣。摔跤、赛马、斗牛、斗鸡等全是雄性力的角逐,是民族内在活力的勃发,是进取的火与酒的碰撞,是拓荒的倔强与聪敏的雕塑。
/ V9 x- y5 T# m1 L3 S( T ----“朵乐荷”选美
, A3 Y: f5 o/ ~6 d7 ^ k “‘朵乐荷’选美”,是“火把节”活动的高潮。
1 ^6 Q4 j1 T3 z+ V! S “朵乐荷”是彝族民间一种舞蹈。常常是二三十个姑娘围成一圈,每个人一手打伞,一手拉着别人手里的花帕,边唱歌边转圈跳舞。每一圈人中都有一名公推的美女“火把姑娘”领唱领舞。进入“朵乐荷”选美场的都是刚刚换下童裙的少女。按照彝家的规矩,姑娘长到十五六岁,就要将红白相间的童裙换成中段为红、黑、蓝三色的少女长裙;就要将独辫分成双辫盘在绣花帕上;就要取掉穿耳的篾梗,戴上耳环和坠子;就可以竞选“火把姑娘”谈情说爱了。
3 S H& }6 p1 s ~, q 这天晌午,有趣的斗鸡还没有完,一对对公鸡立冠昂首,跳着飞着,啄逐争斗,那些打伞的姑娘再也坐不住了。她们悄悄站起来,理理盛装,拍拍灰土,你用小圆镜照照,我用月亮梳刮刮,然后抿嘴一笑,溜下坎去。不知不觉间,草坪上就有了二三十圈跳“朵乐荷”舞的旋转的“飞碟”,远远看去像黄色海洋上一圈一圈涟漪和漩窝。那些自动充当“评选委员”的长者就在这些漩窝之间转悠,或入木三分地察颜观色,或交头接耳地品头论足。姑娘们也不是含羞草,照样安然地婀娜起舞……
3 f0 t* V. W i# B, L2 t ----火的颂歌
; {8 C+ v& S* ]: t% j( K0 ~; j “节之日既夕,所在人口,同时燃树,入室遍照田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许印芳《星回节考》)那千村万寨熊熊燃烧的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茫茫苍苍的山岭;像蜿蜒的金龙奔向蛙鸣不绝的田野。人们在火里欢呼,火里跳跃,火里歌舞。老辈子在火圈里,撒香灰泼火,给青年达斯儿童阿依们“送福”;小伙子在火海里摇动火把成圈成龙成花,火熄了,便趁机去和“火把姑娘”接火,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有的小伙子和相爱的姑娘同手高擎火把,志同道合迎接光明。到达预定地点之后,集中所有火把成一大火堆,冲天烟火烧红了半边天。人们围着大火歌舞达旦。在山野里狂欢的少男少女们一起舞蹈。表现出了一股摧枯拉朽的伟大,在胸臆间涌起一阵神圣的感觉――
" X) a t" Q/ k% b! n; ^+ j ----火的崇拜
! w4 q2 `) o9 W& A( l
' c+ x+ W6 y: P; {# W; @ 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如水孕育了生命,是火造就了人。美国民族学家摩 尔根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氏族部落实地调查后,写出的《古代社会》一书认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把鱼类当作食物并获得用火的本领,由生食变成熟食,使人类的发展起了飞跃的作用。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童年。恩格斯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面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没有火,人类熬不过冰天雪地的严寒岁月;没有火,人不会有平整的牙齿、沉甸甸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农业的起源离不开火,原始时期的基本生产方式就是刀耕火种。所以从燧人氏到黄帝、炎帝都和火有关系。我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流传至今的关于火的禁忌和风俗习惯,不少也有原始社会对火崇拜的痕迹。然而,把对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预祝丰收相结合,甚至视为“小年”,这只是我国西南藏缅语系的几个少数民族才是如此,其中又以凉山彝族为最。# C6 O3 W8 }4 p: ]
彝族称火为“莫都”,考究起来,反映了对火的认识过程。“莫”意为“雷”,“都”为燃、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东西。彝族又称雷为“莫子”,意即“响的火”。远古时候,雷电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因而凉山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这样叙述火的来历:“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彝族的另一部史诗《阿细人的先基》中说:“折了些小树枝,拿出撬老树,撬着撬着,撬出火来了。”“人们有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凉山彝族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以火镰、燧石互相击撞,溅出火星,引燃草绒。保存火种也有一套古老的办法,剥下树皮捶绒,接在 成长绳,挽成圈,点燃后随身携带,外出打猎放牧随时可用。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盖起来,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让其慢慢燃。
' b0 a0 F& G; |. [& n+ P6 q3 C 火与生产、生活、生命密切相关,彝族对火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和感情。火是炊具。过去家用品烽,烧烤食物不需要锅、碗、瓢、盆,是最简单省事的烹饪方式,肉类、薯类、玉米、荞粑,都可直接烧熟。火是衣被。凉山冷,以往生产力水平低下,缺衣少被,因此,白天抗御严寒,晚上和衣而眠,全赖火堆和火塘。火是肥料,“火不烧山地不肥”,过去刀耕火种,播种靠放火烧的草木灰作肥料,牧场要烧后来年才草肥牛壮。火是武器。在冷兵时代,人与兽斗、家支间打冤家,火极具杀伤力,是战斗的利器。火是光明。夜里,屋内做事,屋外行路,少不得的是松明,离不开的是火把。沉沉黑夜中,见到了火光就见到了希望。火是圣物。彝族认为火能净化一切肮脏、污秽之物。祭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火里烧一块小石头淬水冒蒸气时在上绕一圈人,就是凝聚人们轴心。火是“生死之交” 彝谚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个人生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 k5 Q4 s1 C0 F1 o) D/ }1 [
基于对火的这些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谷。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所吃所喝的食物先拿给火看,所说所讲的话语对着火说”。对火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做饭、烧火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不可跨越,跨了不吉利。孩子跨了,会“一生饿肚子”。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用后熄灭时,只能用手压熄,不能用唾沫灭掉,在家要挂在屋上方。野外用完火后,不得打散火堆,必须挖土阴盖。老人们说,把火打灭,用脏水灭火,特别是把小便撒在火上,那是对火的不敬和冒犯。有些地方遭火灾时只能说“遭水灾”,而不能说“被火烧”。人死后,死者从家里抬到火葬场时,要在家里点燃火把,在遗体前引路,这表示,把火送给了死者。死者跟火一起走了,灵魂就得到了安抚。死者在光明、温暖、纯净的火焰中消逝,避免了埋在土里腐烂,暴露地面被鸟兽啄食,对活着的人来讲,是心灵的纯净和宽慰。史书载,彝族先民古羌人被俘,不怕苦刑,唯“忧其死不焚也”,可见心理上对火是何等尊崇、亲近。日常生活中也是有一些与火相关的俗语。“像一堆滚滚冒烟的死火”,还有“死时连一堆火都得不到。”
: W4 ]2 L# U2 j( K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但追溯文化渊源,可以说都是火的崇拜。火把节实际上是彝族古老的祭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