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朋友见面和初次认识都握手,政界、商界、学界等交流圈更是握手频频的地方,总之,握手成了目前最普遍的社交礼仪。握手之外,正规些的场合还有拥抱,比如说两个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晤面.看看电视便能觉察到,这种拥抱作秀的成分多,与阔别许久的亲人或故人重逢时情不自禁的相拥感动不同。5 i! [( `4 u: q8 P" P/ a1 H4 X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g3 M" Q. {! | L" w3 M" c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r& p5 V: Y, k3 T3 c1 j& U
我们惊叹于武术表演前和结束时那一下郑重的抱拳作揖是何等流畅,但我们也感伤其在更多的场合已经废弃不用。6 u C O' E. D x6 c* o7 I0 _
我们亲切地看到连战来到大陆、走向人群、谦恭作揖时的落落大方,但我们也羞愧地看到温总理走上主席台,不知所措地朝下方双手合十时的莫名其妙。
- v+ E6 {. I1 j 我们不想反对握手,但不得不承认它的不足之处,像由肉体接触引起的卫生问题(这点上拥抱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其他等等。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型场合中一人对多人,甚至是数十数百众,就比如首长身处群众中一样,握手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干脆不合适宜,似乎可以选择招手,但招手也有它的局限,假如你是首长,远方的群众向你欢呼,你可以招手回应,如果你是明星,站在舞台上,你也可以招手,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但如果你两者都不是,而你和人群又靠的很近时,招手还合适吗?招手要么作为长距离的回应,要么出于煽情的需要,使用范围不广。作揖则不同,它是一种主动的表示,而不是被动的回应,通过这一举动可以传达出作揖者谦和、恭让的态度,另一方面,它介乎握手与招手之间,于中近距离的人员最合适,而在中近距离范围是人际交往最普遍的区域。因此,作揖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古装电视剧里常有这样一幕情景,一家办喜事,亲友乡邻都来道贺,人物混杂,大家互相作揖,而仪态自然,好不热闹。试想想,假如这时换成一一握手,会怎么样?
6 Y ^# c- |" s- n. o! p( { 在当前西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弃握手的新习而全部回归作揖传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作揖可以与握手等其他礼仪礼貌形成互补,共存共荣,为制造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社会增添一点民族的色彩。
. W! f0 l% _; z: W3 Z/ K0 @ 作揖是我们古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重要礼仪,很独到、很有用,也从未过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忘记谦恭地作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