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赋 沧海赋
8 ^+ F$ t( R# q8 b3 M% M. J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X0 ^2 [4 l' }1 x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6 C$ }5 N6 s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 z0 j3 i5 z/ Q- v. f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 h: p5 b5 w, f- h( c# w7 s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6 @# @( G" q7 U5 x- r" J5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Q. W3 v; }( i) Q2 Y, R$ _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K8 D. J2 \* ~& v4 _ 这是1700年前曹孟德写下的著名诗篇,但用来形容眼前前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真是太合适了,画面十分清晰写实,近景疏疏落落的礁石,质感逼真,礁石间海波流荡,石坚水柔,石静水动,相辅相成,怡然成趣;中景伸入海中半岛凝重,气势如虹;远景水天相接,略有霞光,平远无垠。整幅画动静虚实结合,大气磅礴,使赏画者沉醉于壮丽的海波山色之中。5 J' J. ^ w3 I# K5 v2 j# r3 K
看了这幅画,您可能会想,这是出自哪位丹青大家的妙手?事实上,这幅奇妙的作品,不是任何一个人画出来的,而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说,这是一块纯天然形成的画,准确的说,这是一块直径1.1米的大理石上的花纹天然形成的石画。别说您不相信,原来笔者也不相信这么漂亮的画会是天然形成的,但当到了大理古城,看了大理石的开采、加工、切片、打磨抛光,看到大理石表面上那些美丽动人的画面,笔者不禁为之震惊,并深深被天然大理石画的神奇美妙打动了。在深入了解了天然大理石画的形成过程、历史地位、目前情况后,笔者决定,用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博客来给大家揭开天然大理石画的面纱,从今天起,本博客将不断推出一些精品天然大理石画给大家欣赏,同时介绍大理石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让对它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关心。' p" P* C, G! ?
说到大理石,首先要了解“大理”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公元937年南诏节度使段思平改国号为“大理”,理与治同义,大理就是大治的意思。从此,“大理”一词便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大理石”这个名称,要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时期,据有关资料表明,明朝嘉靖以前,大理所产石料,仅称为点苍石、礎石、屏石、奇石、文石等,嘉靖期间,宫廷不断征取大理的石材,使之大量留入内地,当时大理采的石也叫大理屏石,久而久之,人们便略去屏字,称大理石,后逐渐流传,到清代以后便成为比较通用的名称,现在国内同类石材均统称为大理石。大理石与大理地名的关系应是先有石,后有地名,石因地而得名,地因石而增辉。
# z5 r( m! C3 L 近年来由于电影《五朵金花》、金庸先生的著作、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理与其特产的大理石已名扬天下;但旅游者到了大理,所见多为大理石制的砚台、笔筒、笔架、镇纸等,纵有少量小幅的大理石天然画,不但价格昂贵,而且难觅精品,这是因为天然大理石成画的极为稀少。有人作过统计:大理石中能选为天然石画的大约只占总产量的千分之五左右,其中好画仅占十万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珍品、极品则可遇不可求,就是一生开石取画的老石工也常说一辈子难遇几块珍品。回头看我们今天欣赏的《沧海赋》,就是天然大理石画中的极品好画,这还是因为笔者多次往返大理,并且与大理石画收藏界的资深人士关系非同一般,才有眼福欣赏到这样的作品。(文:大理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