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赠佳品 百年国窖

0
回复
51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更有注重礼仪,注重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传统。家庭和谐,邻友亲睦,同事融洽则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亲人之间,邻友之间,同事之间互相馈赠礼物,则是沟通感情融洽关系的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4 b& C; I* z' b9 r  h

0 r. W, {3 r3 R2 x2 U3 b酒,则在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T- U" c% T) c* \9 X' j: t* m$ N; z% o1 }% u; `
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包世臣就曾说过:“古之用酒有三:以成礼、以养老、以养病。”其中以“成礼”为第一。现在民间还流传着“无酒不成礼”的规矩,可见酒作为礼品,显然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
; Z: _# X3 m& r. q8 L# A) X7 K" O: N
7 x! b# v. B9 r* d* w+ \( s可是,中国是白酒之乡,白酒品种繁多,在挑选作为礼物的酒品时,我们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呢?选择礼品,价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价值并不单单体现在价格上,从品质、包装到历史、文化等等,无一不在细微处体现用心和诚意。选择什么样的酒作为礼品才能既高档又不失文化品位,既饱含浓情厚谊又令人回味难忘呢?* \5 R$ V. @3 Q2 y+ n1 f

1 I2 e' ^2 C  L+ H当然首选“国窖·1573”。“国窖·1573”自问世以来,凭借悠远的文化底蕴和高尚品位,成为融通友情的首选佳品。
  p; o+ l) f' K' K8 d/ l3 d
9 E5 D) \; T& b. N% d, f$ i国窖·1573出自有432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第一窖”,它没有百年陈酒的霸气,却有积古佳酿的浓情与厚谊。也只有国窖·1573的绵软、醇厚、甜美和高贵,才配作为赠尊长之酒、赠亲朋之酒、赠恩师之酒、赠同僚之酒……
( F! X9 Q; q" q( I, M1 A4 Y2 K7 J" ]! q5 d9 B" P
国窖·1573的酿制工艺与1915年荣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泸州老窖特曲”酿造工艺完全相同。其古法酿造技艺,自明代传承至今而未曾改变。酿酒行业的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特别是在高级名酒的生产上尤其如此。一种高贵品味的形成,本身就是经年累月传承的结果。酿造美酒的基础和核心取决于窖池的时间长短。众所周知,酒窖越老,酒质越好。酒窖事实上是一个集糖化发酵、酯化等多种生化反应于一体的酿酒容器。始于1573年的泸州老窖经若干年浸润,至今能查明的有益微生物有600多种,而一般的新酒窖只有40多种微生物,其中的生化反应、源于自然的遗传变异微生物,更是酿酒行业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资源。
6 y6 }9 W8 t# \2 N! o& k/ J5 S% i6 ~! Y& ~& M, ^' G
国窖·1573的生产工艺更像是一次“复古运动”:其必需的原粮发酵、蒸馏、储存和勾调等一个完整的酿造过程,需时30年以上;原料必须是取自于泸州丘陵山地出产的、基本不使用化肥的糯红高粱;一般的酒发酵期只需2至3个月,而“国窖·1573”需时12个月。超时发酵如何保持窖池的微生物活力,就成为历年来泸州老窖的技师们父子相传、师徒心授的绝技。几百年来的沧海桑田,老窖生生不息,滋生繁衍,酝酿成长,430多年之后,国人领略到它发自历史深处的幽香。前蜀著名词家韦庄在泸州做官时,经常与文人朋友和诗填词,共饮泸州美酒。我们从“泸州杯里春光好”依稀可见当时的狂欢情景。) j* J4 V/ V0 H' F5 P
2 e: U1 I3 B4 g) y1 m
泸州人称,四川有两大“活”文物,一是都江堰,一是泸州老窖窖池。泸州老窖酒厂拥有的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延用至今的四口窖池,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人称“中国第一窖”。它历经几个朝代,依然完好无损,这在世界酿酒史上也是罕见的。所以,它不仅是中国的文物,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最古老、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酒窖它已载入了世界吉尼斯大全。: u) b2 c+ B# ^3 f1 j: R& ^- D
8 W) O1 l7 B) K# u& D
国窖·1573完全按照古法酿制、全新打造出炉,其原料之挑剔、工艺之复杂、窖池之古老珍贵、包装之精良细致、产量之低微、售价之不菲,是为极高档白酒,因此而成为馈赠礼品的上乘之选。3 D1 u7 S5 {0 D
; I  Q5 X# y1 H% U/ X
来源:人民网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