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观察那些自负不擅于交际的人,不难发觉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地强迫别人接纳己见,使得他人苦于与其交往,于是渐渐淡化彼此间的友谊,这种现象尤常见于上司与部属之间,一般说来,部属常有于职务较低的关系,或是自让不擅交际而克制自己的情感,于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主管则因职位高、具有高度自信,便易于严肃刻板,不愿纡尊降贵与部属亲切往来,以维护“主管“形象。如此一来,便妨碍了两者之间的交往,甚至因此难以建立工作上的默契。
& R) l2 J$ k: Y, L " `" B' m# m; G. \
其实,说话不需要唠叨,只要能抓住重点,便可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必刻意讨好对方,只要研究谈话内容,能够抓住对方心理,往往一句话就能促进彼此的友谊。
+ Y6 X c. n' @
+ X5 \* b2 R) |6 V' q: H “交往有深有浅“,不必过分要求公平待遇 e8 x$ B1 i7 g$ N, N3 P' F2 S4 `1 _8 G
# D7 b! o9 R$ Z5 x- B: ^' S5 p0 [+ e
传统观念一向要求人们尽力做到“兼善天下“,尽心尽力获得每个人的好感,因此总设法寻求一视同仁的方法。然而,人皆有好恶之心,即使自我勉强也很难平等。平心而论,在办公室中是否真能以同等的心态面对每位共处的同事,相信大部份人都无法肯定回答。1 p% X2 J6 K' ^2 I& G8 Z( M* v2 ~
1 O; |4 o s- \9 G! N+ _/ ~' F 其实,交往有深浅并非错误。与亲密的好友相处,必须投注相当的精神与情感。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勉强自己以全副精力维系与每个人的情感,试想如此侧重人情又有何余力处理事务呢? : N7 k7 f4 g% ~) S; `& W4 ~8 o
- `! K# H; L( K$ v
再说,交朋友是双方面的感情交流,若只是单方面的投入感情,则可能造成误会、干扰的情形,反而令对方产生生困惑及不住任。譬如单方面地刻意与上司交往,却得到冷漠的回应,或许上司以为你为了升迁而巴结,一旁观看的同事则误会你谄媚逢迎。如此岂非得不偿失,反倒使双方陷入猜忌、疑虚之境?3 n8 M u0 _) y- E( H7 J
/ }2 K5 ~6 i0 r9 ` 因而,不论与上司、同事或部属交往,皆应视情况而论,如对方能乐于接受自己示好,则可继续深交,否则大可保持点头之交。若一味使自己局限于“公平的人际关系”的侄梏中,则有限的时间、精力将限制你进一步接近真正相契的朋友。
* h! P9 N0 O) ^# @. o" H. s
' D' x. b3 N8 R1 K& y+ n: z 因为交往是靠双方面的情感交流,所以付出与获得是相等的。为求健康美好的人生和获得知心好友,首先必须舍弃“希望所有人都喜欢我”的观念,以自我的好恶为交往准则,一旦遇到值得珍惜的好友,便应好好表现自己的热情,把握交往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