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歌者的灵魂——大本曲
8 n" ]$ j; n. J3 E& _) Z* Y5 j. C
$ Z% {) ?8 L* r; Z2 ?2011年10月11日14:26 手机看新闻
0 C; O& V/ [* V5 ?' @
5 r- ^/ Y6 G# l$ t3 m, K6 O 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了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三腔九板十八调”为音乐体系,以“三七一五”的白族“山花体”诗歌为主要唱词规范,以“花上花”、“油鲁油”、“翠茵茵”、“捞里捞”等“四大韵”为唱词音韵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曲种。( I8 o; e0 ~! d! ]0 j6 e3 [
7 Z5 }( T' y) m4 b7 p 大本曲产生的时代,目前尚无定论。据公元963年北宋王溥撰写的《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条记载:“续有转牒,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所署有彩前笺一卷,转韵诗一章,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现代着名学者徐嘉瑞在其着作《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论述,“其时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公元九二五年,距今一千多年,所云诗三韵,有类击筑词,可能就是“大本曲”的唱词”。如此说成立,则大本曲的产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因为大本曲原只在民间流传,到引起王室、文人的兴趣,加以效仿,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部分当代白族学者和民间艺人以大本曲艺人的师承关系、曲本的传抄以及白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等为依据,推断大本曲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现有多册清光绪年间的大本曲手抄本留世)。但即便依此说法,大本曲艺术的产生也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
" m( C T4 `+ t0 h) y3 r
8 N( P# i: ]% [* A7 s- X A 三斋不如一曲
0 z$ `' V) H% a8 Y
& o! O; B7 d2 Q6 P. B7 ^; }+ Y 大理白族聚居地区,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三斋不如一曲,三斋不如一戏”。这里的曲即指大本曲艺术。大理白族人逢年过节、生子、祝寿、农闲、工暇,都要弹唱大本曲。大本曲在大理白族的婚丧习俗以及宗教祭祀中还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甚至,某些曲中的人物原型,还被当地白族群众虔诚地奉为“本主”。
6 R Y7 L" t3 V c$ D' z
, Q, C+ G& S0 _8 d/ ]3 F 大本曲的演唱一直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白族民谚说:“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这就是说,大理白族群众一年中就有半年的时间是在演唱大本曲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本曲的传统演唱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开曲头”,然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初九才“关曲门”。这个时期正好是大理白族一带农村农闲的季节。白族传统的节日庆典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星回节、七月半、中秋节等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是大本曲演唱最频繁最热闹的时期。此外,按照大理白族的习俗,大本曲有“高台教化”、“劝化世人”、“宗教祭祀”的作用。因此,在婚丧嫁娶以及小孩满月、为老人祝寿、祈求家庭吉利等仪式中,都要请艺人到家中演唱大本曲。往往是一唱便不能停住。在闻讯而来的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一般都要连唱数天,甚至半个月。
9 A" R# q" P3 t0 ^. j) m( X1 |- @8 S, l+ Q! k5 E, Q%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