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歌者的灵魂——大本曲* ]/ Q9 z* Q+ P/ q9 D
+ K2 R0 U2 G1 n2 E# b
2011年10月11日14:26 手机看新闻
& Q3 T- w4 O; G/ {8 S$ S5 Y
5 E$ d, E, G) Z# z 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了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三腔九板十八调”为音乐体系,以“三七一五”的白族“山花体”诗歌为主要唱词规范,以“花上花”、“油鲁油”、“翠茵茵”、“捞里捞”等“四大韵”为唱词音韵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曲种。" j3 A0 ^# _2 W4 A
$ [( m( V( n8 B 大本曲产生的时代,目前尚无定论。据公元963年北宋王溥撰写的《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条记载:“续有转牒,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所署有彩前笺一卷,转韵诗一章,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现代着名学者徐嘉瑞在其着作《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论述,“其时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公元九二五年,距今一千多年,所云诗三韵,有类击筑词,可能就是“大本曲”的唱词”。如此说成立,则大本曲的产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因为大本曲原只在民间流传,到引起王室、文人的兴趣,加以效仿,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部分当代白族学者和民间艺人以大本曲艺人的师承关系、曲本的传抄以及白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等为依据,推断大本曲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现有多册清光绪年间的大本曲手抄本留世)。但即便依此说法,大本曲艺术的产生也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
& H' q' T4 o. E0 z- L/ ` J, L9 P" e4 \% H7 Q
A 三斋不如一曲$ D% q: Z" N6 x
+ K6 T( e% Q8 n; M; w 大理白族聚居地区,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三斋不如一曲,三斋不如一戏”。这里的曲即指大本曲艺术。大理白族人逢年过节、生子、祝寿、农闲、工暇,都要弹唱大本曲。大本曲在大理白族的婚丧习俗以及宗教祭祀中还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甚至,某些曲中的人物原型,还被当地白族群众虔诚地奉为“本主”。
! d+ b/ ^. q! e3 i8 |5 a! i; G% i1 @8 N& g
大本曲的演唱一直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白族民谚说:“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这就是说,大理白族群众一年中就有半年的时间是在演唱大本曲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本曲的传统演唱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开曲头”,然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初九才“关曲门”。这个时期正好是大理白族一带农村农闲的季节。白族传统的节日庆典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星回节、七月半、中秋节等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是大本曲演唱最频繁最热闹的时期。此外,按照大理白族的习俗,大本曲有“高台教化”、“劝化世人”、“宗教祭祀”的作用。因此,在婚丧嫁娶以及小孩满月、为老人祝寿、祈求家庭吉利等仪式中,都要请艺人到家中演唱大本曲。往往是一唱便不能停住。在闻讯而来的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一般都要连唱数天,甚至半个月。
. a4 I6 _+ |& H' H9 [/ |
% Y( k7 n6 X& x, J. }6 C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