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大理白族的火把节。其来历与纪念邓账诏柏洁夫人忠贞的爱情故事有关,后来的火把节又给白族地区带来田间驱虫灭蛾、保证稻寂丰收的益处。火把节前几天,妇女和小孩要用风仙花根加上土碱捣成胶状物悟红手指,意在纪念柏洁夫人在余灰中刨丈夫尸骨,被火炭烧红手指的壮举。1 {" F7 h$ w) E+ Q i
! ^9 k% }$ W" S8 v0 {, R, o5 D
有史料记载:南诏时期,蒙舍诏想吞并其它五沼,借“星回节”祭祖之机,建松明楼,宴请各诏主。取赎诏主之妻柏洁夫人识破其奸计,又知其势不得不从,遂将自己的玉钏一只戴在丈夫手上,以防不测。蒙舍诏主趁各诏主酒酣之时点然松明楼,五诏主俱焚,尸骨难辨,只有柏洁夫人组织兵马,举火把星夜兼程赶往蒙舍诏,凭玉钏收回丈夫尸骨。火把节就是后人为纪念柏洁夫人而举行的。) ~4 L o# A5 z; @0 ^
& @6 g z& o$ j+ Y5 `0 T
火把节这天,各自族村寨都未在村里的中心地点树一个儿人围的大火把,村子大的,如周城则要立几处大火把,火把上扎有五谷丰登的升斗和桃梨,花红之类的火把果。夜幕降临,通过祭祖祈祷仪式后,请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点火把,火把初燃时大人抱着小孩在火把下绕三圈,以求除去百病。待火把燃至白热化时,人们争抢从火把上掉下来的火把果和柴块,谁抢到这些东西,就预兆着吉祥、如愿、发财。大火把烧完后,人们便点燃手中的小火把,排成一条火龙要向田间地头,去驱蛾灭虫、以求五谷丰登。2 E# W5 S* `4 M8 d# W% H
7 t5 y) C+ O2 I白族的民俗风情还很多,诸如对联习俗,过年习俗、择地习俗,取名习俗等节庆习俗中还有洱源海灯金,剑川百宝山歌会等都独具特色,限于篇幅,这里仅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莅临大理,白族民俗风情无处不在,每一个游人都会陶醉其中。
9 O! l$ g3 B) c: U , e2 v! I+ V, b% | u; O
一九六零年,郭沫若到大理并留下了珍贵的诗句,其中最有名的是有关洱海的,诗文是这样的:“洱海真如海,罗奎塔尚存,石骡何处是,遥见望夫云。”然而,后人对此却有异议,主要是对诗句的排列顺序和个别字有看法,加上一时又找不到原件,因而导致这种异议。持这种异议的人士声称,当年曾见过原件,认为诗文是这样的:“洱海真如海,不见望夫云,石骡何处是,罗奎塔尚存。”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呢?4 r8 X6 q" _* e2 A$ _
, {! d1 I9 m) _7 [) j/ l+ B K二00三年春节期间,曾经参与当年接待郭老的李荣老先生,乘船到了天镜阁看到这两种刻在石崖上的诗句后,特意找到景区管理人员,讲述了当年郭老游洱海的情景和诗句的原稿及发表情况。 a" U. G o8 P4 ~2 o) _9 j'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