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白族风情--白族民歌 + P9 L$ m0 ]$ J
7 p( {: O9 P- H, Q# m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4 Y+ x2 R$ a; X, P9 s
& N+ K0 x- ]& Q
6 F6 y: |3 z. f* A0 |0 E7 t
* Q/ F, ` {1 Y6 X2 P5 Z' N8 v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动。 $ X4 ]; P$ N1 Q+ F* q
% Q% c# s! ~0 H7 M1 O9 G
+ c5 B' G, w I! Q! ^6 Y/ n4 G4 l- Q2 @0 ?: B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 ~2 F: p0 f, N/ s4 ~( f+ H9 O. |0 E, H% I# x
/ e8 _3 W0 }. {+ y" e) ]
, d" F7 n- i! o4 r/ ~$ y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 S5 K* C% s1 e+ ]! ^* q+ h0 L+ d3 b* N% b
4 k5 T& ^2 d! s0 V! p& C0 U
2 R& d& G" U P$ g8 Z9 s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 W9 c- N' {. p0 q$ {$ g) k2 F/ v' H3 j( m
8 k4 ^1 L( ]) z, s' Z( a
9 o1 |5 ]5 r) M( g( l7 G1 h x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6 j# V% q9 ]3 N8 D% J" P6 h% x
' ]4 T( }) `: g.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