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海贝

1
回复
467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3 16: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子”海贝
% G% ~& |" d  g! ]" e. j
" D4 u0 d/ x8 `% `! }6 E7 E    南诏大理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开始出现了货币——贝。唐代记载南诏社会生活的文献《新唐书·南诏传》就说,南诏以帛及贝作为货币。“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 v8 n3 D1 {0 ~; l- j
' W& I) w8 Q( o1 {4 W) D2 S. e
大理国灭亡之后,公元1274年,赛典赤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省长),发现云南人以贝代钱,不习惯中原的“钱法”,于是奏请元世祖忽必烈,特许旧俗。所以元、明时期,云南仍以海贝为货币,李京《云南志略》说:“交易用贝子,俗呼作‘贝八’。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直到今天,白族语仍称钱为“贝八”,足见海贝对白族社会生活影响之深远。, Y4 K$ o0 K* B+ d
/ C) w) b% a& [# q- A& i
    海贝产于深海,在古代,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印度、缅甸、孟加拉、泰国等国都用海贝作为货币。云南的海贝,便来自这些国家。云南用海贝的计数方法,也与古代印度、缅甸等国相同,而与中原地区相异。* m# k' P1 q9 U. E
/ o" o4 k2 x& I: O: e
    现今云南各地的田野考古之中,经常发现数量可观的海贝。如滇文化墓葬中的贮贝器内,就有大量的海贝。20世纪80年代,文物部门维修大理崇圣寺三塔时,也在塔内发现了许多海贝。滇池地区、洱海地区发现的大批元、明火葬墓中,海贝是主要的随葬品。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6: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族民间,有贝币“钱能生钱”的传说。据说,将海贝埋于地下,或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海贝就会生子。如果存放了一罐贝币,一段时间之后,原来的贝币数量就会增加许多,海贝会从罐中充溢而出,
9 L" x8 ]7 V9 n    作为一种海洋生物,海贝是否会有此种“生子”的特性,能产生“钱生钱”的现象,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这就是在滇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往往发现贮贝器中的海贝,因为太多的缘故,从器内溢出。当考古学家们试着把海贝装回贮贝器时,却发现原来的贮贝器根本无法装盛所有的海贝。海贝生子的传说,是像“摇钱树”一样的奇思妙想,还是确有其事,有待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发现。5 b% D# }- v' M5 P8 r! z) j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朝廷开始命云南制造钱发民间贸易;崇祯《邓川州志》载有当时废贝行钱的情况。清代,雍正元年,在云南省城及临安府、大理府、沾益州设鼓铸局。大理府有局炉五座。嘉庆四年,大理府下关设炉二十二座。清廷在云南设立大批铸钱局,大量铸造货币,使得铜钱在云南广为流通,云南币制逐渐与全国统一。6 j' w9 f- E% Q. L" G1 ]# L; T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