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戏的唱词,一般用白语、汉文或汉白相杂的形式来表达。其乐器伴奏的方式是以“吹吹腔”(又叫“三盘古”)配之,开头和结尾都要配以热烈欢快的唢呐锣鼓、二胡笛子等乐曲三巡,其间是演唱者唱一句配之锣鼓、二胡笛子半巡,唱一段配之以锣鼓唢呐、二胡笛子等乐曲一巡。如果是办丧事时演唱(也叫“护灵”或“闹丧”),所配的唢呐锣鼓、二胡笛子等乐曲则是哀婉低沉,如泣如诉,唱词也充满凄美悲凉之情。在老父老母的葬礼上可演唱“十哀”和“十报”等,但闹丧时是不能演唱“财神”、“赐福”、“魁星”三仙的。
9 M7 Y, O3 C9 g, K/ ^' t/ R) m 几百年来,板凳戏各角色的唱腔、曲凋和配乐都较为相对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但各角色的唱词除了传统的以外,大部分都要靠演唱者因时因地,据人据事,现编现唱,要抒发出现场的”此时此景”,让主办的东家和来捧场的观众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以达到娱乐和教育的作用,这大概是板凳戏产生的初衷吧。正因如此,滇西大理洱源白族原生态的板凳戏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还受到了其他当地民族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