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的发展

2
回复
1101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3 16: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族服饰的发展4 }) W) k/ P! j" a, f% u7 ]

0 `2 T, \* L* s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E' S! h/ Y. r8 K7 F

" g; y8 i/ x5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 H) Y8 `, `8 o6 R9 v' D5 x! r" m% M) `$ c4 u
远古时代% j4 S6 T0 Y. C

5 a, Q0 ?/ |/ ^. k! \3 }# x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以打猎、捕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问世。
, ~3 G# u( L( s+ d' l% d" d' l2 o! b0 q; Y
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的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 ]. S# j( P# S0 \2 c' g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
) x! t  s, R5 O. D( R1 F0 u- T4 W  n# W, E
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9 m6 ^7 l- z7 d6 A: Q, B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6: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诏时期3 r3 Q5 i0 ?9 \
; m. x, c; `1 h3 o( f# Z7 s  r9 H; f6 S
大凡华贵的衣服,都要用精丝织成的丝、锦、绢缝制而成。南诏王、清平宫的服饰皆用锦绣,外缀虎皮,异常灿烂。在唐代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对所描绘的王族和官员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述。
$ r% T! k, A+ ~" ~. n' T
* ]8 C% K) H/ |' `1 U《南诏德化碑》碑阴载用“二色绫袍”做功臣赏赐品。* D0 ^+ [1 {$ C( e5 L' Z. u" @
9 H; N0 m" t, L# I/ r6 g
《释名·采帛》:“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轻且薄,以精丝纺之。为了使服饰更加美丽,人们除了在衣服上制作刺绣图案,达到美化服饰的目的。( u1 i8 i& b9 r. \" k
0 w8 M# |& L9 G7 Q4 Z" z
公元800年,南诏向大唐朝廷献演大型歌舞《南诏奉圣乐》,还以别的方式来表达,演员们穿南诏民族服饰,衣裙、鞋帽上彩画鸟兽草木花纹。- c4 {8 b: h+ p- ]0 M

2 G6 s7 G9 h9 \3 l5 N6 L“八彩”艺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进。所以说南诏时期白族织染刺绣、工艺美术方面的造型设计水平之高,在我国南方是少见的。它将织、染、绘、绣融为一体,是唐代白族地区纺织业和服饰艺术蓬勃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对研究当时的白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上层服制、服式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相应的百姓服饰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刺绣的服饰,绢类面料虽没官家华贵,仍不失质粗形美之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一个显著特点:注重色调与装饰彩染和刺绣较普遍。服饰的类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社会习俗、文化情趣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构成白族的“服装文化”。这一文化对以后元、明、清的白族服饰的演变一直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6: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 L! o; y: c2 r" x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白族的服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但白族服饰的形成总是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编排。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习俗在形成个人的行为中起的作用远超过了个人对传统习俗所能发生的任何影响……。”故南诏大理文化在现代白族服饰中遗制犹存,赁白族服饰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始终保持着不同于其它民族的独特传统。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