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的卧室安排在储物室里,里面除了我的一张床,还有米缸、储油的柜子,我爸的工具箱……后来念了初中、高中和大学都是在集体宿舍里生活,一个房间住了六到十叽叽喳喳的女孩。想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是长久以来我内心最渴求的愿望之一。直到毕业三年后,室友们因为恋爱,因为工作等原因陆续搬走了,我才有了一间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房间,当然是租的,但是却令我心满意足。我换了新的床单、被罩,买了一个柔软的单人沙发,把衣柜腾出来当书架,养了绿色的植物,冬天的时候还在地板上铺上毛茸茸的地毯。朋友来家里,都说我的小家很温馨。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不错的房东,房东多年来没有涨过我的房租,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邻居,邻居阿姨常常和我交流做菜心得,偶尔送我一小碗红烧肉。
八十年前,伍尔夫说,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一年五百英镑的收入是女人创作的基本条件。自由职业之后,我对此体会颇深。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一年五百英镑的收入指的当然是物质,但它们代表的意象则是自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自由的基本前提几乎从未变过,那就是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一定的钱,你才不必为基本的生活需求愁眉哭脸,可以自由地做你想做的一些事情。一个自己的房间,可以为你遮风挡雨,帮你隔绝外界的打扰。一个自己的房间,让你有地方修养你疲惫的心,让你与孤独面对面地相处,让你在自己的世界中称王。
这本《一个自己的房间》中作者采访了不少自己的好朋友,他们看起来都好文艺,不务正业的样子,不是诗人,就是摄影师或者歌手,但是他们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收入,有一间看起来布置得很不错的房间。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简单的心,一颗不受物欲控制的自由心。他们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并勇于选择,敢于坚持。
在外面旅行的时候,常常遇见一些让我觉得惊奇的人。他们有的人抱一床被子,在一个小三轮的车厢内就能安然入睡。在大理,我看到有的人放一把椅子在人来人往的路边就能睡一个安稳的午觉。在青朴修行地,看到有的修行者在狭小黑暗的山洞安睡与生活。直到我自己去了珠峰大本营,在那个烧着羊粪,床只有50公分宽,被子散发着熏天臭气,头顶和脚下都躺着人,外面寒风呼啸的大帐篷里呼呼大睡时,我才明白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便要做到随遇而安,要修一颗安心,修一颗不受物欲控制的心。如果没有一颗安心,即便住在豪宅,躺在高床软枕上也难以安睡。物欲一旦横流,纷繁复杂的心思意念难以放下,被欲望绑架,千万富翁也是穷人的心态,睡不好,吃不香,急迫、焦躁,少了快乐与从容。
所谓心安之处即是家,有了这种安心,即便只是一间普普通通的小房间,你也能将其装点成世界上最温暖的家。想要自由,除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要修一颗安心,修一颗不受物欲控制的随遇而安之心。这世间最难做到的便是随遇而安,安住当下,你才能心生满足,随遇而安,你才能步调从容,发现并创造生活之美。(《一个自己的房间》书评/mei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