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碑与南诏归唐% N' J3 v H, B& [; A1 t' \
$ P+ c! q. i2 |$ @7 V
唐朝在天宝十年(751)对南诏的征讨之战失败后,宰相杨国忠“耻云南无功”,不甘心失败,强征暴敛,欺上压下,经过两年多紧锣密鼓的备战工作之后,更大规模的征南之战爆发了。
8 Y5 O' Q2 U: l' ?, D: O. p 1 F- |# Q& L: H8 M- S. ]6 h
天宝十三年(754),唐王朝命大将李宓率兵20万再度征讨云南,士兵的父母妻子奔走相送,“生人作死别”,哭声震野。目睹这一惨状的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描述此种情景:“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擢两无声。”这样的部队自然是没有战斗力的。李宓孤军深入,进逼南唐城,遭到了南诏与吐蕃的合力夹击,结果李宓阵亡,全军覆没,20万大军“弃之死地,只轮无返”!
8 `' \, S, f4 g; I7 U6 v, {6 Y 9 w% L3 T3 p+ P
天宝战争千万民怨沸腾,财力减耗,加之第二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盛世宣告结束,无力顾及云南了。阁罗凤统一了云南全境,并不断扩大领域,雄踞南疆,但云南各族人民与中原的往来并未因此中断。在种族人民统一愿望的压力下,阁罗凤仍为将来的“归顺”留下了后路。他命部属收拾唐军阵亡将士的尸体“祭而葬之”,这就是今人看到的点苍山麓“万人冢”。之后,又在王都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其叛唐实出无奈,决心“世世事唐”,并说:“我上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Y# F8 x6 k( b( @
: d0 w, T% W9 q, q$ S$ g+ ^
统一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就是云南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在阁罗凤叛唐40年之后,其孙异牟寻在内外种种矛盾面前,接受了清平官(宰相)郑回的建议,开始谋求归唐的道路。这一举措,下符合当时的唐王朝“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战略意图,因此,从贞元三年(787)开始,唐王朝新任剑南节度使韦皋便连年致书南诏,争取其归唐。贞元九年(793),异牟寻决心归唐。韦皋即派出巡官崔佐时于次年正月到达南诏阳苴咩城(今大理),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盟词指出:南诏全部落归附唐朝,不再与吐蕃“私相会和”,“或辄窥侵汉界内田地”,而汉亦不能“窥图牟寻所管疆土,侵害百姓”,如有患难,应予救恤。贞元十年(794),唐王朝派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袁滋进入云南,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为了纪念此事,作为政治家和书法家的袁滋,亲自题写了册封事由,刊刻在今盐津豆沙关(石门关)的山崖上,至今犹存。& N6 a1 ?) n. }( e) E! {
" w( g9 ~2 W' T, q: ` i; m) x
南诏自反唐到归唐,其间经过了42年的历史。南诏归唐之后,韦皋为了长久地维系唐王朝与南诏的关系,巩固南疆,又主动提出废除属国送子弟至京城充当人质的制度,但南诏为了表示归唐的诚意,则一定要送。为了传播中原文化,南诏每年派子弟到成都学习,“教以书数”,如此50年不断,培养人才数千,这对发展云南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韦皋又派工匠教习南诏制造坚甲得弩,致使云南武器精良,直至宋元以后仍闻名全国。
2 {( O$ Y7 c5 p) }5 p
, {0 r2 {- }1 X0 L% g9 c" D% W 南诏的衰亡与大理国的建立1 }1 W" W8 b6 n1 D. `
8 b$ P9 T' C: t! S) H/ H 异牟寻归唐后,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翻开了新篇章。在异牟寻之后的数十年间,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基本保持了一个相对平静的状态。唐元和十一年(816),南诏幼主劝龙晟被重臣王嵯巅所弑,朝政被王嵯巅所操纵。唐大和三年(829)后,南诏开始频繁向周边地区发动征伐战争,至世隆时期(860~877)则战事频仍,据范祖禹《唐鉴》二十一卷记载:“自咸通(860),蛮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长期穷兵默武的征伐战争,不仅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且也极大地消耗了南诏的财力物力。据胡蔚本《南诏野史》记载“世隆以来,用兵五十余年,帑藏不给,横敛于民,上下俱困”,使得南诏国内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激化。与此同时,过去一直处于幕僚谋臣角色的白蛮势力,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终于取而代之。唐天复二年(902),南诏权臣、郑回七世孙郑买嗣发动政变,杀害蒙氏统治家族800余人于五华楼下,篡夺了南诏政权,建立大长和国,结束了南诏自细奴逻至舜化贞共13世、247年的统治。, q( ^$ @4 I8 }& d8 c
; |& e2 S$ S1 O0 t
郑氏之后,由于统治者大多贪虐荒淫而宫廷政变不断,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走马灯似地先后更换了三姓国主。郑氏传三世,共26年。后唐天成三年(928),剑川节度杨干贞灭郑氏,立赵善政,改国号大天兴国,10个月后废赵自立。两年后,杨干贞被其弟杨诏(明)所废,不满6年又被通海节度段思平所灭。9 o: ?, I& a% H1 T/ H;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