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句话,让开篇读起的《困窘的潇洒》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
这是一本改变我观念的书。
我一直很敬仰各位民国初年的文人,我对那个时代所呈现文化丰富、时局动荡、知识分子勇猛、思潮泛起等特点有着想象,有着怀念。我一直认为那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文字等大家,有着对当时时局的敏锐判断,用自己的文笔作为记载,作为武器,将那个时代烙印雕刻的分明,雕刻到永远,直到今天,很多人的文字遗存,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的重头戏。
比如周家兄弟里的周树人、周作人,他们的文笔和他们的处世立场,都是我崇敬,但从来没有机会去触碰他们的日常生活里的记录,比如,他们有过的孤寂、有过的仕途,有过的关系网,有过的小心眼,有过的争论,有过的恩怨,有过的原谅。等等细节的、淹没在每天的生活里的细枝末节的,未曾有过方法能整体、系统地有所了解。
再比如,很倾慕其才华的大家们,有吴宓、陈寅恪、钱玄同、王国维、林纾等等,每一个人的文字,都有让我痴迷的部分,然后其诡秘变化的人生中,又有多少与普通人一样的尴尬艰辛、茫然无措、选择恐惧呢?
《困窘的潇洒》告诉了我一种方法,通过了解这一中国特殊时期背景下,这些国粹级人物的日常生活,在日记、通信、传记中去按照时间的坐标还原他们作为普通人一天一天的生活。这是一种科研的态度,因此严谨,读后有收获,有懂得,因此这是此书对于我的价值。
于是。
读这一本看似枯燥的文字书,却让我努力只字不漏,亦或是有感觉的段落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读此书恢复了我理科生的素养,精读此书,必是系统地重新规划了我所了解的众位知识分子的数据库。横向、纵向,构建起这些人在我脑海中的坐标。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应该承认,我们的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把研究的主要对象集中于对文本和文人创作、学术活动和相关心理活动的研究上面,这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文人除了创作和学术研究,他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从事一些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活动,因为他也是普通人,也要吃饭、睡觉、与亲友交往,也要恋爱、结婚、成家立业。这些活动对其文学创作或者学术研究,难道就没有一点影响?”
鲁迅在病中的日记中说:“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
本书最赞的章节,当属第2章对于浙江籍文人案例的研究,“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其中对于蔡元培与浙江籍系统章太炎弟子们的关系网中人物之间的过往研究,了解了北大乃至整个民国教育精神形成的基础,盘根错节的思想交锋,夹杂在日常生活中文人们之间的磕磕绊绊,竟然神奇地形成了当时北大教育理念的格局。
本书最趣章节,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民国初年文人日常交往的研究,章太炎与周氏兄弟,胡适与梅光迪,等等。文字记载间有些细节的梳理,很有场景感,仿佛你会看到这些大家回归普通人后的生活片刻:不乏小肚鸡肠,不乏唧唧歪歪,不乏困窘夜饮,吵吵争争,分分合合,热闹非凡。
这些类似八卦吗?我认为不是,正是通过读作者所引摘的那些文人们的日记、书信或者作品,抽丝剥茧,还原了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那些知识分子当生当存,却最终为信仰为事业而走出学者们各自成长的路的真实所在。
读罢此书,竟然很想去考作者刘克敌教授的研究生了。读罢此书,竟然想自己若是生在那个年代,会跟随哪个老师成徒呢?首选鲁迅、然后胡适,然后戴望舒?每一个都是那么具有魅力的文人。
然而,“忽然来不及”。(《困窘的潇洒》书评/莲花素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