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闲话》(下) 兰文化的铜嗅

0
回复
395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22: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历来就不是高雅之物。如果文化都是神仙的玩物,那与我等凡人何干?所以,文化应该是实用的。“大土若洋,大俗即大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诸如此类的话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O) [0 [2 c- G$ S' O4 @5 k) e  兰文化的浅缺和悲哀所在就是太高雅而不实用。历来兰文化都是士大夫文化,是人们温饱之余的消遣文化。人们谈兰文化都与道德为伴,和金钱无关,这使得兰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因为高高在上的道德理想只是“乌托邦”,而与经济紧密联系的文化理想才是催人奋进的“集结号”。5 Z& q/ s  M* ~7 d! m
  抛开人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论断不再述说。文化也是产品的主流观点已经成为时尚概念,上至国家的文化体制改革,下到各类文化传媒单位的市场化动作,都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兰界之外的许多文化都已经脱下圣洁的套装,换上微笑的面容走向市场去了。大家印象深刻的如年初各类报刊杂志征订、教师课后办班等。说白了,兰文化也是产品,也具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兰文化也只有商品化才能发扬光大,因为任何高雅而圣洁的文化如果不与时代相容,它都是没落的,不会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和支持。
9 X/ `$ N4 i! ~; k& _9 ~# o  兰文化的商品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借鉴其它文化的运作理念和方式。目前,于兰界来说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兰刊的商品化经营;二是掺杂道德观念的兰市行为。# D6 v: E+ t0 a
兰刊有好几家,但经营状况不会多理想,至少跟许多报业集团的巨大利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四月的伤感》里,我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无论是传统的平面媒体,还是时兴的网络媒体,不管其传播的是什么,对象是什么,首先都是文化,这点无庸置疑,这是其内在的形态。其外在形态是一本书、一张纸、一张网,用一个流行词汇:文化产品。也就是说,文化和文化产品构成一个完整的媒体。媒体既是产品,就跟经济有关,就跟生产、销售、市场等诸环节有关。说白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居家过日了的油盐酱醋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 J/ Q1 v' }8 U/ ]$ a/ U如今的兰刊,每年也要读上几本,总体感觉大家在硬撑,看似兰界中流砥柱,实则不堪市场一击。内容单一,不到10分钟就可以看完。编排组稿比党刊还严肃,缺少生活情趣,久而久之成为主编一言堂。和党报党刊政府网站相比,兰刊兰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无论是整体定位、组稿排版、队伍建设、对外销售等都需要承认自己不足。而在学习之前,你还得首先转变一个观念,你是在做市场,不是做公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R+ |! K# q6 E( Y5 R
  因为文化的圣洁,所以许多兰花交易行为要么停留在品种互赠的层面,要么交易不平等。前者经常标榜“家里种着稻子,不靠养兰赚钱”。让人不解的是,你一心一意种稻得了,还种什么兰花,要不只养一盆普草,干吗养那么多品种?别把自己说得那么高雅,养兰养心之余也想赚点小钱,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你的心里话。工作之余能把兰花当成一桩生意本身就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没有必要羞羞答答的。因为文化与金钱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 C( Z5 ^8 S3 I/ ~  兰花交易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除了本身没有规范的价格标准外,更重要的是买卖双方的地位不对等,往往一方固守文化坚守道德,另一方盯住价格狠短猛抬。许多兰友到边远农村选草就把这种不对等的情形表演得淋漓尽致,可恨的是掺杂了浓重的欺骗味道。兰友之间的买卖也多存在这样的现象,只是隐藏得更深些罢了。+ o# i* C' c0 T  |/ g' I6 H$ u4 i
有人担心,全都“向钱看”,不是丢掉了兰文化了吗?我想说,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反观兰文化不是弥足珍贵而更加值得珍惜吗?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