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兰是否今日之兰花,这是个老问题,其说不一。笔者最近偶然翻一本学报,载文说古代的兰并非今日之兰花。笔者不敢苟同,故谈谈自己学习之所得,请教于广大兰友。 自古以来,兰蕙总是相提并论的,而且一提兰总是与“幽谷、幽香、幽兰”等连在一起。作为兰的植物,特别是草木植物,有人认为是指药用的佩兰、泽兰或绶草。笔者在课余喜欢上山采集野生中草药标本,甘多年前也采集过佩兰、泽兰和绶草,它们的植物全貌与兰花完全不同。佩兰,唇形科(Lyeopus lucidws Turez),茎四棱,叶交互对生,披针形短柄,花细小白色轮生于叶腋,无香。泽兰,菊科(Eupatorium fortunelTurez),茎圆柱形,叶三裂对生,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排成聚伞状,小花密集,无香。绶草,兰科级草属(spiranthesmoena Sprengel),茎高20cm左右,叶片生于茎基部,线状披针形,小花粉红色螺旋状抱柱排列,成为旋转的穗状花序,故又名盘龙参,生于山野向阳的杂草中。 首先,不管佩兰、泽兰或绶草的植物形态,香气都与兰花完全不同,不可能在很远的地方闻到香气,从幽香而言,不可能与兰花相比。王者香,只有兰花当之无愧。《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为茅”、“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这里已把兰蕙的叶形说得很清楚,像茅草、带形,干了可编成绳索。《九歌》中,“荷衣兮蕙带”,以荷叶作衣,以蕙叶作带,等等。佩兰、泽兰或缓草都绝对不可能作绳索作衣带的。“兰膏明烛,华容备兮……”,《招魂》中的兰膏,只有蕙兰、送春等兰花的花柄基部有透明的蜜腺,成为兰膏。佩兰、泽兰或绶草都是没有的。特别在《九歌》中提出了春兰与秋兰。佩兰、泽兰或绶草都多在夏季开花,根本无春兰秋兰之别。佩兰、泽兰多生长在房前屋后,沟边路边,绶草则生长在山坡杂草中,而兰生“幽谷”常曰“幽兰”总是与“幽”字(幽静、隐蔽)连在一起的。孔子《猗兰操》中“隐谷之中山兰独茂”,已说明只有兰花才生长在山野隐谷之中。 其次,“古兰非今日之兰”说者认为,孔子在山东,北方无兰。这主要是从现在的北方气候生态环境来考虑的。古代北方人口、植被、气候、生态环境都与现在不一样。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口不到一亿,当然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得多。诗经《魏风·伐檀》中“……河水清且涟漪”,说明当时的黄河不是现在的样子。由于人口增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貌也变了。山东的“水泊梁山”现在不见了,“景阳岗”也不见了;河南开封的铁塔被埋了六层,都是自然环境改变而造成的。诗经《陈风》、《曹风》、《秦风》多次提到野生的梅,《卫风》中多次提到竹,说明这些植物当时在山东河南一带也是很多的。因此,当时北方有兰花也就不足为奇了。特别是气候的变迁,使兰花与梅竹一样,也不能生存了。气象史载,春秋战国时代,河南安阳一带,种水稻的时间比现在早一个多月。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认为春秋时代处在第二温暖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但到东汉初期,气候又处在第二寒冷期,三国时候更冷。因此兰花已无法生存。由于气候的变化,不仅仅是植物的物种变了,就是动物的物种同样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迁徙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现在北方没有兰花,不等于古代北方也无兰花。 总之,我认为孔子、屈原所说之兰就是现在的中国兰花,若不是现在的兰花,又是什么兰呢?我看这已是不争之事实了。 以上资料,主要来源于1994年《兰》第二期,杨涤清先生“《楚辞》兰惠考”与山东兰花协会《兰海拾遗》张国平先生“气候变迁与国兰分布”。笔者非常赞同以上二位先生的观点,因此特参考摘要有关部分,加上个人学习之心得以飨广大兰友。 地址:贵州织金县城关镇双堰路116-2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