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是具有美感的,兰文化则更具美感,让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快感和审美愉悦。 1. 从兰花的直观审美到兰文化的审美过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移情的过程。兰花是多年野生草本植物,兰花就是兰花,实实在在的兰花,本无所谓好与坏,她没有情感,没有思想,只是因为写兰花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到了兰花身上,所以,赋予了兰花有人的性灵气质。文学创作中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句子就是这样的道理。花是不会讲话、流泪的,是因为人忧愁伤心,人用忧愁伤心的心情去看花,仿佛花也同自己一样,也会伤心流泪。存世的大量兰花诗正是在这种移情心理的作用下,才使兰花有了思想、感情、感觉和意志。在诗人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之下,兰花成了诗人心中的美人与朋友,使诗人产生了审美的共鸣。移情是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它的可取之处是重视审美心理在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的积极作用。 2.兰花和兰文化审美过程中,联想和想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兰花的基础上,人们调动了过去的关于兰花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审美对象,以及透过兰花表面深人到兰文化深层次本质上,从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人们在兰文化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总是积极地在调动和改造审美对象和信息刺激下再现出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对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对象。如屈原写过咏兰诗句,对后人影响较大。后人往往直接间接写到屈原的故事或屈原咏兰遗事,把它溶入自己的诗作,最后写出自己的新诗,表达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审美理想,写成新的咏兰诗作。这类审美现象在屈原之后的大量咏兰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在兰花的审美和咏兰诗文的创作过程中,人们还受到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观,文化修养方面的影响。 3.兰花,兰文化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我们在兰花及兰文化的审美过程中常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自己的审美判断,会就这株兰花的造型、叶片、花瓣、花蕾美或者不美,这首兰诗或这幅绘兰作品的构图运笔,题诗题词的寓意、气势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不同于科学、实用的判断,她常常对兰花形象的判断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兰花欣赏时,常常受欣赏主体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情绪心境等方面的影响。因为审美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对审美对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产生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文学艺术家创作过程也就是常常把自己的这一审美判断融化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去,从而形成自己带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 在兰花和兰文化审美判断中,经常受到人的审美理想的影响和制约。审美理想是人们向往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产生理想,并实现理想的过程。人的审美理想就是产生于这个过程之中。为什么人们一提起兰花或兰画、兰诗,画文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郑板桥的兰诗兰画呢?这也是人们在兰花、兰文化审美当中,人们的审美理想在起作用。或者说是人们的审美理想受到郑板桥审美理想的影响。郑板桥在兰花绘画作品上题诗道:“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也为何?”本是画兰时顺便题首诗上去,为何又借题发挥,讲些题外话呢?这实际上是郑板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过来反映到审美理想上,通过绘画作品和题诗反映出来,形成了与别的画家诗人风格调异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作品。由此可以知道审美理想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美学命题。 当然,经常从事兰花、兰文化欣赏的人总会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培育自己的审美理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开展国际间的兰花和兰文化交流,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美的追求是世界共同的事业。虽然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思想文化有差异,所属阶层有差别,人们除去审美个性差别之外,一定能找到审美的共性内容。这既是过去历史的事实,也是当代人和未来人们追求的共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