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文化中,兰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岭海兰言》说:“牡丹为花之王,真正也;兰为王者之香,有其德而无其位,素王也。”又说:“兰花仙姿逸韵,有菊花之静,而无其孤,有水仙之清,而无其寒。”《珍珠船》称:“世称三友,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群芳谱》更将兰推至崇高之颠:“蜂采百花皆置股间,唯兰则拱背人房,以献于王,物亦知兰之贵如此。”兰花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源于其高尚的品德。 一、团结合群,以德处世 兰花喜欢群生,这是她的繁殖方式和生理特征所决定的。兰花由种子传播繁殖。兰花开花、受精后,便结成兰花的果实一兰蒜。一枚兰蒜包含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粒兰花种子。秋后兰蒜成熟后,会自动裂开,种子随风飘扬至周边区域。理论上讲,只要某山上有一株兰花存在,周边就有成千上万株她的后代。由于兰花种子极细、且没有胚乳,因此,种子发芽非常困难,成活力非常低。即使种子发芽了,也先要在地下慢慢地先生成块状龙根,再从龙根尖端生出小苗,一代一代慢慢长成大植株,自然条件下,兰花每年春天从新苗假鳞茎处萌发叶芽,并花一年时间长成大苗。植株成熟后,兰花才会开花,兰花开花还需要一定营养积累,一般情况成熟兰花至少3苗以上才会开花,单株兰花是不会开花的。从种子萌发到开花整个过程大约需要8—10年时间。兰花的生态,奠定了兰花群居、丛生,团结合群的品德。 合群相处,以德处世正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定居生活方式,亲仁善邻,德洽乡里,是中国的千年民风,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天时不如地理、地理不如人和”之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详解明晓。“远亲不如近邻”,几乎人人皆知。梁启超分析中国人这种民风时说:“人所以不能不群者,以一身之所需求,所欲望,非独立所能给也,以一身之痛苦、所急难,非独立所能捍也。于是乎,必相引、相倚,然后可以自存。” 中国人对待周边邻邦,也采用这种“交友善邻”的恩维方式。长期以来,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在使是在中世纪最辉煌、最强盛之时,中国也从未侵略、奴役过邻邦友族。郑和七下西洋,威震西海,除了交流经济之外,未谋求别国一寸疆土。汉民族从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远征,最多在边关吃紧时扫一下胡人。唐朝时,古代波斯发生了政变,波斯国王请求唐皇发兵保护。唐皇没有发兵,而是特为他立了一个波斯都督府,让这个国王来中国做都督。杜甫说过:“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文化。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地球上五千年长存而未像其他文明古国被外来人侵者毁灭文化、割断历史,正是这种思维帮了中华民族的大忙。中华民族是一个守势民族,建造万里长城,保持农耕文化,不侵略别国疆土,不摧毁别国文化,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就避免了外来者报复性的毁灭。美国汉学家亚密·莱特把“与人无争”列为中国人13种性格特征之一。正是这种特征,造就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英国哲学家罗莱描述中国人:“他们追求的只有自由,而不是支配……”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内部也是“和”长“战”短。从整个历史长河中,内战的时间加起来非常短暂。这与“仁爱与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道德内涵有关。孔子将“仁”视为“全德”,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由己推人,由人及物;墨家进一步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老百姓也“宁做太平犬、不作离乱民”。“和为贵”的观念,在中国人中是深入人心的,是根深蒂固的。 二、身姿柔弱、秉性刚韧 青青兰叶,细长柔软,随风摇摆,稳洒自如。兰叶看似弱不禁风,似乎一碰就弯,一折就断,其实不然。 兰叶表面有表皮组织厚的角质层,背面是气孔和保护细胞。表皮组织之内为下皮组织,细胞较小,且分化为纤维束。纤维束从叶的基部一直延伸到叶尖,分散到叶的全部。粗大的叶脉,维管束鞘分化为纤维,平均分布于叶肉之中。虽然兰叶的构造与一般单子叶植物基本相同,但由于下皮组织的纤维束和维管束与其他植物不同,兰叶更富于机械支持力。因此,兰叶能经受住风摧雨打而不折,霜冻雪压而不断。 看似柔弱,骨于里却充满“刚韧”,这就是兰花的“韧劲”。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个子比不上其他民族高大,看似柔弱,但骨子里却有一股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韧劲”。“精卫填海”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显示了中国人这种特有的“韧劲”和“执着”。 炎帝之女名日女娃去东海游泳,不幸溺水而亡,化作一只叫“精卫”的小鸟。“精卫”鸟为使人们不再溺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于东海”,以一只小鸟之力能填满大海?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敢精神,不畏风险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意志,以“终将没有结果而耗费一生”的追求,去完成自己的心愿。这就是“执着”。 大禹抹去父亲被杀之眼泪,毅然接过舜皇治理洪荒之委托。担起“司空”大任,“兴人徒以博士,行山表本,定高山大川”,“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洪流。使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利族,九川涤原,九泽既破,四海会同。 老愚公为搬掉挡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二山,“率子孙荷担”,“扣石垦壤、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发扬“虽我之死,有子传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厅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执着”、“韧劲”。五千年来,中国人就是依靠这种“韧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仅使中国民族自身得以生存繁息,而且为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韧劲”的原动力,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古时有一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视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将做官的意义和百姓的关系讲得一清二楚。我国自魏晋时期起就引成“九品”官衔等级制度。将官分为九品,每品再分正、从二级,共有九品十八级。 前人将兰花也分为九品十八级。所谓九品,杜筱舫在《艺兰四议》中规定:梅瓣素第一,水仙素第二,荷花素第三,梅瓣第四,仙瓣第五,荷瓣第六,团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八,柳叶素第九。将每种品分为正、从二级,就成了“九品十八级”了。“官”是人之杰,兰是花之俊。官有官相、兰有兰品。做官人,外应方脸大耳、相貌堂堂,内要品行端正,人格高尚。人们将兰花也分为九品十八级,兰花品相就极为重要了。兰花不仅要“平肩收根、外瓣合抱、捧心紧合”开品端正外,还要“疏萼、昂簪、大舌、瓣厚而阔,梗长而挺”之花格和“久开不渝”之花守。 屠用宁在《兰惠镜》中说:“论品:花品须知忌落肩,高平拱抱美无涓,若过三脚马形现,拗捩歪斜仰向天。”“贵品天然一方平,最宜着眼是中筋,筋偏下品何须论,毫忽之间必瓣明。”“正”是为官之道,“平”为处事之本。只有“清正”与“公平”才是百姓眼中的好官。只有瓣“正”肩“平”,才是人们理想之好花。 三、淡己尊他,谦敬礼让 兰花不会像青松那样挺立在高山巅峰,叱咤风云。她也不会像牡丹那样开出鲜艳夺目的花朵,使花园富丽堂皇。她只有尺草寸花,她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平凡。她与丛草为伍,青绿的花朵隐藏在叶子里,不露声色。只有春天到来时,阵阵幽香,才会表明她的存在。她“只为报春送馨气,不与桃李争宠娇”。无论是花鸟画中,还是水旱盆景中,她都只占据一小角。论地位,她是配角。“牡丹为花之王,真王也;兰为王者之香,有其德而无其位,素王也。”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这类警句,时时处处鞭策人们。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个子没有像西方人那么高大,走路也不会趾高气昂,若无旁人。中国人将谦虚视为美德,称自己是“鄙人”,称自己所写的文章为“拙作”,对别人常带“贵”字、“尊”字,这些看似繁琐细微,实际体现了一种宽广豁达的美好人格和昌济和睦的社会正气。 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叶姓的侍郎毗邻而居。张家打算扩大府北,想叫叶家让3尺地面。叶府也非寻常人家,乃桐城另一大户,对张家的要求不买账。张家见叶府寸土不让,便撺掇张夫人修书一封,派专人送往京城,要求张英出面干预。张英见信后,对家人想仗势占地颇不以为然,为两家邻里关系深感忧虑。立即作诗一首,叫来人带回家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读诗后觉得有理,马上命人主动后退三尺筑自家院墙。叶府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马上把墙院后退三尺,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小巷。“六尺巷”的故事,成为谦敬礼让的美谈。 四、洁身自好,慎独慎微 自然界的兰花生长在远离人群的山谷或小溪边上。那里远离喧哗,远离污浊。即使是莳养在院庭内的兰花,也保持了洁身自好的品行。明朝冯享弟在《兰易》中写道:兰花“喜日而畏暑,喜风而畏寒”,“喜雨而畏潦,喜润而畏湿,喜干而畏燥”。“喜肥而畏浊,喜上而畏厚”,“喜树荫而畏尘,喜暖气而畏烟,喜人而畏出”,“喜聚族而畏离母,喜培植而畏骄纵。”养兰的环境要选择背西朝东方向的场所。东西方向空旷,背西方向有时大树或高墙,既能见初阳,又能挡烈日。“养兰先养根,养根须通气”,养兰场地必须空气新鲜,远离公路,远离烟囱,远离灰尘、烟腻。养兰盆上必须上、下通气。浇花用水必须干净,连自来水也要经过曝晒,以处理水中的氯气。连使用的肥料,也必须沤藏三年,等无臭气后,再用大量的清水稀释再浇,一年二三次即可。若不了解她的喜欢清淡的习性,突然施以污泥浊水,即必死无疑。 洁身自好是中国人很重要的美德。当官的若能勤政廉洁,两袖清风,就一定会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称他们为“青天”。要做到洁身自好恐怕亦非易事,历史上两袖清风的官好像并不太多。宋代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列首,可见,清是做官的第一法则。“清”比“慎”、“勤”更重要。《列子·扬朱》曰:凡为名者必廉,廉则贫;为名者必让,让斯贱。要做到“清廉”,必须要耐得住清贫,要保持自己好“名声”,必须敢于随时牺牲自己的前程。 有人将“只知行好事,不必问前途”作为座右铭,话虽平常,所蕴含意义却非常崇高。 慎独是古之君子的一种道德修身方法。《礼记大学》曰:“君子必慎共独。”《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边。可离非道也,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手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是善性,循着这种善性去行事就是做人的道理,按照这种道理去修养就是教养。这种做人的道理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若能离开就不是真的道理了。所以,君子即使在别人不在时也能谨慎检点、小心警惕。微小的地方最能显出人的灵魂,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君子在一人独处时尤其要检点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之事。 要“慎独”,还必须“慎微”。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高尚的品德必须点滴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养成习惯,像兰花那样,才能成为道德高尚之人。 五、质朴俭约、无私奉献 兰花生命力极强,这与她的生理结构分不开。兰叶表面有较厚的角质层,粗大的叶脉,维管束鞘分化为纤维。叶面水分蒸发缓慢。兰根构造复杂,根由根被组织(外)、皮层组织(中)和中心柱(内)构成。根部保持水分功能较强,兰花即使离十八天十天,只要能保湿,无损她今后的生长。 特别的生态结构,使兰花有了特别坚强的生命力。兰花可以在山中任何地方生长,只要遮荫、通风、有水即可,无论是山谷中的树荫底下,还是荆刺丛生的乱石岗中,甚至云雾缭绕的悬崖峭壁石缝之中。她不与其他植物争阳光、夺雨露、抢肥料。即使栽种在盆盎之中,一寸土一杯水,她就足矣!她质地朴实,不喜哗众取宠。她生性清洁,深恶污泥浊秽。她展示的青青绿叶使人舒悦目:她精巧的花朵令人拍案叫绝;她婀娜多姿的身姿、神韵使人浮想联翩;她送出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她索取的是清水,给人的是美的享受。只要人们需要,她会毫无保留奉献自己的一切,这就是兰花。 “无私”是人类最崇高的品德,“无私”是做人的最崇高的思想境界。艰难险恶面前,只有“无私”,才能“所向披靡”;名利得失关头,只有“无私”,才能“无悔无怨”。“不以无人而不芳”,是兰花的品质的写照。兰花的奉献,是自觉的,她传递清香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这就是兰花。 中国人自远古洪荒年代起,就颂扬这种品德。就有人实践这种精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传说,世代传颂。这种不怕艰险,舍身忘已,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源于“无私奉献”的品德。 六、勇于创新,顺应自然 兰科植物是植物界中最庞大的种群,兰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五六十种,仅占兰科植物的一小部分。分布在我国的兰属植物有三十余种,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除华北、东北以外的地方。常见的有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台兰、免耳兰、虎头兰、黄蛘兰、风兰等。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种的兰花开放。兰花不仅种属丰富,多变化,即使是同一种属中,品种也千变万化。一枚兰蒜可以培养出百万株兰花,而每株兰花又各不相同,正像地球上找不到两个绝对相同的人一样。另外,即使是同一株兰花,在一代一代无性繁殖中,也会不断发生芽变,产生完全不同于母体的植株。正是兰花这种千变万化,不断创新的品质,数百年来博得养兰人的青睐。在选种时追求新意,在莳养中企盼芽变。有人将莳养兰花作为一种文化享受。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从中获取快乐。克服急躁、侥幸、浮夸、偏见情绪,培养平和、大度、踏实、随和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中国自古就十分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既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又强调对自然的改造与驾驭,所谓“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数千年来,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从来没有停顿过。古代的四大发明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随和性,“顺其自然”的宽松心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朋友熟人之间不言利,讲究礼尚往来,人情世故。此种随和性像润滑剂,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了社会的和谐。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中国兰花的品德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兰花的品德就是中华民族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