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3年4月10日下午2点,我收到一份从远方寄来的珍贵礼物——《中国兰文化探源》书稿复印件。这是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刚刚退休的民族艺术研究专家陈彤彦兰友经八年时间苦心研究而刻就的力作!全稿十余万字无不闪烁着他的心血之光;他用自己人生八分之一的美好时光追寻过成千上万篇古今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兰的挚爱、对史实的忠贞、对祖国兰文化的负责激情和菩萨心肠。手捧着这一份沉甸甸的书稿,我的心情与那些闪光文字一同激荡;渴望之心令我在三天之间一气读完这篇文章,与此同时便有四句“伟岸”词句疾速蹦出心房:“勾践种兰在渚山,古今兰蕙香同源;滋兰九碗’寓意重,国兰文化绵万年。” 按彤彦兰友所嘱,并经他同意,在《中国兰文化探源》专著正式出版之前,以上述四句心得分别为题,各写一篇小文发表,以贺此著问世,以荐如此不朽之作,以表兰友一片爱兰、爱国之情。 陈彤彦兰友查阅了能够见到的所有有关兰花的中国历史文字资料,也学习、分析、对照、考证了近现代著作、文章,证实了我国兰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栽种中国兰花的第一人是——越王勾践。 如果有人还不知道勾践其人的话,那么“卧薪尝胆”这句成语及其故事,就一定相当熟悉了吧。这句老幼皆知的成语典故,就来自勾践。勾践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君王。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6年即位,曾与吴国争战结怨,并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夫椒”这个地方。勾践带领残兵五千人逃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山上,吴王追而围之,形势十分紧急。 勾践采纳了谋臣范蠡“忍辱负重”的策略,派遣大夫文种,用美女、空器贿赂吴国太宰嚭并通过他劝说吴王赦免勾践;与此同时,勾践还采取“请为臣,妻为妾”等策略行动,向吴王表现出恭顺臣服、胸无大志的姿态,以此解除吴王的猜疑,并继续投其所好,百般“献媚”,以取得夫差君臣的欢心。勾践夫妇甚至在被囚禁虎丘石屋时,为吴王的父亲守陵、当马夫三年之久,受尽人间所有屈辱以及国破家亡的痛苦。 但是;勾践复国雪恨的决心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在回国后,一边继续给吴王制造更多的“臣服”假相,一边暗地图强。勾践忍痛砍伐“名山神材”奉献给吴王建造宫殿;选送西施等越国美女,供吴王和太宰嚭君荒淫享乐。勾践在都城会稽修筑的新城被吴军拆除;耕牛也被吴军夺去劳军;吴军经常填水井、毁庄稼、拆城门、烧民宅、搜兵器、掠财物、淫妇女,无所不及。越王勾践而对这些残酷的现实,只能暂时“刀剑收起,仇恨吞下”。他把子弟、壮士偷偷送往吴军攻击不到的边远地区,屯兵垦田,积蓄力量,直到越国兵精粮足,足以与吴对抗前夕,勾践还继续向吴王施以假相——“请试尝贷粟,以卜其事”。 陈彤彦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句名言:“鸷鸟之击,必匿其形。”鸷鸟是指凶猛的鹰或雕,它在袭击猎物之前,必须要隐藏好自己的身影。这也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面对强敌而采取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行动规律。“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也正是越王勾践面对国土沦丧、灾难深重的外部环境,而内心始终不忘耻辱,忍恨图强的精神象征。勾践虽然表面上做一些掩人耳目的平凡事,但他正是在与普通人在一起的时候,使自己在精神和道义上得到升华,下功夫重整越国霸业。越王勾践经过二十二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报仇雪恨,灭吴称霸。他的传奇行为,后来成为很多人借鉴的法宝,成为在困难条件下追求成功的事业者效仿的楷模。 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年代里,所做的平凡而伟大的具体事务极多,其中有一段故事引起了广大兰友和有关专家的最大关注,即“勾践种兰渚山”。单就这一句话,曾经引来诸多人的争论:有人认为这句话应理解为:“勾践——种——兰渚山”,有人认为应为“勾践——种兰——渚山”,前者说勾践在兰渚山种田,后者说勾践在渚山种兰。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较长时间里在兰界议论不休,至今尚未完全了断。这次,我完全信服陈彤彦兰友的考证和论断:勾践曾经在渚山种兰。勾践种兰的行为在其“卧薪尝胆”为以假相掩人耳目所做诸多事务的日子里,是完全可信的、可以理解的,而且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而就“勾践种兰渚山”原著全文,这种论断就更是不可更改的了。 陈彤彦兰友在著作中查用了我国古代东汉大文学家袁康、吴平所著《越绝书》记述勾践种兰的全文是:“勾践种兰渚山,王右军兰亭是也。今会稽山兰花甚盛,余姚县西南并江有浦,亦产兰,其地曰兰墅洲。自建兰盛行,不复齿及,移人吴越辄凋,有善藏者售之,辄得高价,而香终减少。蜂采百花,俱置股间,惟兰则拱背人房,以献于王,物亦知兰之贵如此。” 陈彤彦认为,从“勾践种兰渚山”起,到“物办知兰之贵如此”止,整段文章结构严谨、一气呵成、生动形象、准确无误,可说全文字字为“兰”而设,句句为“兰”而写。“勾践种兰渚山”是全文首题,此句语意结构非常精准。作为中国占代的大文学家,不可能把本应是“勾践——种兰——渚山”的严谨格律,而非要写成“勾践——种——兰渚山”这种不可思议的格局。我们绝不可以取其一句,而忘却其余,不能把严谨而优美的古汉语音韵,进行毫无根据的臆断和牵强附会的推测。请看全文紧紧围绕“兰”事所进行的递进式的生动描写和叙述吧:“王右军兰亭是也。”这一句十分明确地说明和肯定了勾践种兰的具体地点,即后世书圣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宴集的“兰亭”,从而使我们毫无疑问地了解到勾践种兰渚山的具体地点是兰亭这样一个事实。文章紧接着用“今会稽山兰花甚盛”一句,叙述了勾践当年退守的会稽山盛产兰花和兰花被人喜爱的背景,从而使我们加强认识到勾践在会稽山种兰的可行性和可信性。不仅如此,文章继续用“余姚县西南并江有浦,亦产兰,其地曰兰墅洲”一句,进一步阐述了会稽周围地区盛产兰花的事实,同时也印证了历史上由于勾践在渚山种一,所以后世称渚山为“兰渚山”的山名来历。勾践当年种兰在渚山,而不是“兰渚山”。更为吸引人的是,文章继续用“自建兰盛行,不复齿及,移人吴越辄凋,有善藏者售之,辄得高价,而香终减少。”记述了当时极为生动的兰事活动:“自建兰盛行,大家对春兰反而淡漠了,但建兰移人吴越后容易凋死,有善于收藏栽培的人,动辄就售得高价,可香味却减少了。”这段精妙阐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当时当地兰花盛事,有善藏者并经常获得高价收人。全文的高潮和寓意极为深刻还在于最后一段:“蜂采百花,俱置股间,惟兰则拱背人房,以献于王,物亦知兰之贵如此。”此段文言可解释成白话文即: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时,都是用后腿绒毛扫窠花粉,越粘越多,然后带回蜂巢;唯独在兰花花朵上采花粉时,才拱着脊背小心翼翼地钻入花芯,像毕恭毕敬向王献贡一样进人,用头部和背部拱擦柱头,采收花粉,小小的蜜蜂也知道兰花如此的高贵。”至此,我们惊奇地发现,勾践种兰的春秋时期,在会稽地区已经对兰花产生了极为深刻的认识,人们对兰花的评价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中提及的“建兰”名称,也为历史上的首次。此文还对二千多年前的兰花花朵形态,给予绝妙描绘。 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记载的勾践种兰的事实今后可以被人们认定了。反复阅读这段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章,会使我们逐渐肯定勾践种兰的史实,也臾加敬佩中同古代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勾践种一的思想底蕴一定是深厚的,他对兰花的认识,一定像袁康、吴平文中寓意的那样,小小的蜜蜂也知道兰花的珍贵,何况意志高远的越王勾践啦!所以我想,《越绝书》对勾践种兰的记述,绝对不是单单地说明勾践种一,其深刻寓意还在于勾践种兰一定同时在追求更重要的需求。 正像陈彤彦考证的那样,勾践与孔子同处春秋时代,“勾践种兰渚山”之日,正是“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之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兰花在社会上已有一定影响广。勾践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做了一些包括种兰在内的平凡小事,用以遮掩吴王君臣耳目,是十分可信的。我还有理由想象,越王勾践种兰,表面上看似养兰消遣,实则是从中积蓄锐气——吸纳“王者之气”,以兰自勉。在此之前,孔子对兰花就有了很高评价,而兰花的崇高气节,正是越干勾践表现的品格。由此,越王勾践能在困难、“平淡”的环境里,始终不忘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胸中的伟大抱负,并未因为受到打击和失败而改变气节,并能与民为伍,耕田种兰,更能赈贫吊死,磨砺民心,使君臣百姓,同仇敌忾,终成大业。 从浩瀚的史料中,陈彤彦查证并认识到:孔子、勾践、屈原这二位春秋战国时代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对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培育与发展,都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在各闩坎坷的人生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危难之时,以兰自勉;世浊之秋,效兰自芳。无疑,这三位伟大人物与兰花的关系史,在历史久长的中国兰文化中,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我们今天论证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种兰这一史实,目的还不在于证明当年越下勾践在渚山种兰对其后来的政治影响有多大,而是要证实光辉灿烂的中国兰义化历史。从陈彤彦著作中那众多翔实可靠的史料引证中,使我这个步人兰界不很久的在兰界说话不算数的但却对国兰文化史尤为关注的北方一丁明确了一个历史事实:越王勾践当年在渚山种植过兰花;勾践是目前可查到的历变资料中栽种国一的第一人。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中国兰文化历史至少应从公元前494年后不久勾践种兰时开始,就是说,中阿兰文化史至少要有24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