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几种常见的兰花病毒及其传播途径

0
回复
49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22: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蕙兰嵌纹病毒
% V( d7 M# Z8 D& R# O5 G# {4 \  CymbidiumMosaicVirus简称CyMV(1)病症受蕙兰嵌纹病毒感染的兰花植株经常有产生坏疽病症的倾向,如黑色坏疽斑点、坏疽条纹等。感病植株除叶部、茎部产生坏疽外,花部也会产生坏疽,这是蕙兰嵌纹病毒特有的病症。容易感病的兰花品种有报岁兰、嘉得利亚兰、文心兰、虎头兰、万代兰及蝴蝶兰。坏疽斑有时只出现于叶片下表面而不发生于上表面,此种现象在文心兰、石斛兰、万代兰及蝴蝶兰上均有发生,因此常被栽培者误认为真菌感染所致。部分感染蕙兰嵌纹病毒的兰属植物,如虎头兰、报岁兰、文心兰及蝴蝶兰也会产生黄绿斑驳的嵌纹或黄化条斑形病症。另外也有部分兰花种类感染后并不表现任何可辨认的病症。) W1 p2 Z3 p( z' m
  (2)病毒特性及传播方式蕙兰嵌纹病毒为马铃薯X病毒属(potexvirus)的一种。此属病毒在细胞外的稳定性虽然不及烟草嵌纹病毒属的病毒,但也是已知病毒中性质极为稳定的一属。其颗粒体稍可弯曲,长度约为450纳米,细胞外耐热温度为60℃至70℃,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25天。  \0 z, Q. U1 G+ k; F6 L, [1 F* v  ]
  目前尚未发现可以传播蕙兰嵌纹病毒的媒介昆虫,其传播途径与齿舌兰环斑病毒完全相同,病毒均由根系机械性伤口入侵及感染。
) ~! e/ c6 b. I: n8 }  2.齿舌兰环斑病毒7 ]) `: G# t  F6 R
  OdontoglossumRingSpotVirus简称ORSV(1)病症根据报告,可以感染齿舌兰环斑病毒的兰花种类超过20个属以上。不同的兰属或兰种所产生的病症会有所差异。蝴蝶兰、文心兰、卡特兰、报岁兰、四季兰及素心兰等兰种经常容易被齿舌兰环斑病毒感染,尤其是蝴蝶兰。齿舌兰环斑病毒最早在文献上记载的病症是环斑,另外嵌纹、斑纹、黄化条纹、花色条斑,甚至坏疽病症均有记载。在这些病症中以嵌纹与斑纹最为常见。另外有部分兰花品种感染齿舌兰环斑病毒后并不表现病症,此现象在蝴蝶兰及文心兰的幼苗期特别常见,染病植株通常要等到第一次开花后才会逐渐显现出病症。另外,人工栽培的兰园中蕙兰嵌纹病毒与齿舌兰环斑病毒复合感染同一兰株的现象极为普遍,对兰株的影响有加成效果,病症会远比单一病毒感染时严重许多。3 C+ [. ^( K6 X1 N6 y. G
  (2)病毒特性及传播方式齿舌兰环斑病毒为烟草嵌纹病毒属(Tobamovirus)的一种。颗粒体为短硬杆状,长度约300纳米。该属病毒的共同特性是性质极其稳定,在寄主细胞外耐热性强,在高达95℃的温度下,仍可存活相当时日。根据日本学者报告,齿舌兰环斑病毒在20℃下,在细胞外可存活10年以上,为稳定性极高的传染性病毒。本病毒只能经由机械性伤口入侵植物体内,因此在组织培养或温室栽培管理过程中,所有可能造成表面伤口的操作,包括切花梗、修剪,甚至植株叶片间的磨擦,都可能成为病毒入侵感染的途径。截止目前为止,尚未证实齿舌兰环斑病毒可被任何专一性的媒介昆虫传播。但是任何可能在兰株上造成机械性损伤的昆虫或小型动物,如蟑螂、蜗牛等都会增加齿舌兰环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应该注意防范。* g: w) f3 {! }: n: v% N
  3.胡瓜嵌纹病毒; g7 b) c. F$ v; g" D5 g
  CucumberMosaicVirus简称CMV(1)病症最早有关胡瓜嵌纹病毒感染兰花的记录是在蝴蝶兰上发现的。当时所记载的病症是植株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化条纹。胡瓜嵌纹病毒也可使红花品系蝴蝶兰的花瓣产生褪色或条纹病症。另外,曾在文心兰标本中发现过胡瓜嵌纹病毒感染的情况。标本叶片呈现不明显的斑纹病症,隐约可见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但是该植株大小与正常的植株大小无差别。
+ C9 b* y, c  m) ^0 i" p  (2)病毒特性及传播方式胡瓜嵌纹病毒为胡瓜嵌纹病毒属(Cucumovirus)的一种。颗粒体为球形颗粒体,直径28纳米。此病毒的寄主范围极为广泛,可以感染85科365属高达800种以上的植物。我国许多地区的大部分重要经济作物均有胡瓜嵌纹病毒感染的记录,其族群在田间分布极为普遍。此病毒可以由机械磨擦所致的伤口传染。在田间主要由蚜虫以非永续型方式媒介传播,由于可以传播胡瓜嵌纹病毒的蚜虫种类众多,所以此病毒族群分布十分广泛。: x' ^8 R$ [5 \) T9 v
  防治兰花病毒病最好的方法是在病害发生前预防其传入,也就是要彻底了解病毒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与来源,然后予以全面地封杀,从而杜绝病毒传入的机会。2 P  [% E, U$ Y- F
 1.兰花生产过程中感染病毒的途径。
. b. ?2 F# Z. n( p' o  m% H0 w  (1)如果感染病毒的植株被利用作为授粉的亲本,采取果荚进行无菌播种以繁殖实生苗,感病的果荚组织与绒毛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在播种过程中会污染种子与培养基。由于齿舌兰环斑病毒与蕙兰嵌纹病毒均为极其稳定的病毒,因此在细胞外可以长期存活。待兰花种子发芽后,病毒由人为移植操作过程所造成的伤口入侵而感染部分幼苗。这些幼苗又成为病毒感染源,在继代培养中继续污染其他植株,甚至在实生苗成熟出瓶定植过程中,再次成为病毒污染源,传染给其他兰花幼苗。
1 C/ g% n4 k; [1 k# r3 I8 E  (2)已经感染病毒的植株由于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操作者未经病毒检验便进行分生组织培养,大量繁殖分生克隆苗,结果造成所繁殖的种苗全部携带病毒。
" C& u3 j: I3 @- J  (3)操作者虽然筛选出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病毒检验,但这些亲本刚好处于感染时期,所以组织内的病毒浓度低或分布不均匀,检验结果误认为这些亲本无病毒感染。用这些亲本进行分生组织克隆,结果造成种苗携带病毒。1 J: j* o) u  B5 O
  (4)优良性状的亲本并未感染病毒,但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遭到病毒污染。若分生苗在母瓶期被病毒污染,则后续繁殖的种苗会全部携带病毒。据调查,操作过程中所惯用的流程与技巧无法完全避免病毒污染,有可能导致不同批号的兰花种苗之间发生相互传染。: ]3 v8 {% [/ L6 g9 r0 p
  2.可能造成病毒传染的操作方式。
% S1 J! a5 F( i, B. b* m/ I: u, Z  (1)不正确的工具消毒方式:组培所使用的操作工具,如镊子、解剖刀等均须经过灭菌程序,才能避免细菌与真菌的感染,因此操作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传统上多数采用高温灭菌法,例如利用高温烘箱的干热灭菌法、利用高压杀菌锅的湿热灭菌法及无菌操作台上使用的火焰消毒法。
5 J/ F( W+ Y; T8 p  由于齿舌兰环斑病毒与蕙兰嵌纹病毒的性质极其稳定,因此若缺乏适当有效的灭除方法,此病毒极有可能长期存留污染无菌操作台的台面或工具,甚至包括污染操作人员的手部及衣物,从而有机会间接感染到组培苗。% W8 n! s6 N9 x/ D4 V% D/ c$ l  x
  (2)传接培养皿被污染:除了利用无菌操作台进行组培苗的传接外,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也大都会应用培养皿或支撑物来隔绝组培苗与无菌操作台台面的直接接触。可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不同批号种苗间的污染。严格来说,培养皿必须随不同批号的种苗更换。因为如果上一批的种苗感染了病毒,可能会污染培养皿表面,而再次使用被污染的培养皿就会导致下一批种苗也受到病毒感染。; W0 U+ _/ h% t& ~2 I
  (3)工作人员的疏忽与不良习惯: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疏忽或有不良习惯可能会提高组培苗感染病毒的几率。例如,使用火焰消毒工具时草率而不完全,或该换培养皿时没有及时更换等都是组培苗难以避免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
3 x* F( w3 C0 `/ m  管理者可以采取训练员工,培养其敬业精神,加强品质监控等措施来降低种苗的病毒感染几率。
, h, n9 c5 B5 ^0 G4 u1 @  3.组培苗并未感染病毒,但在移出瓶外定植过程中被病毒感染。8 H. d" ?; d6 X& c6 e8 [& w. w
  据调查,即使分生苗在瓶中无病毒感染,但若在移出瓶栽培过程中未能采取严格的预防病毒感染的措拖,仍然会有感染病毒的情况发生。
. ~% r- n: P( x( |. B/ \1 F$ w  这些常犯错误包括:(1)操作者将种苗从瓶内移出后,置于容器内洗涤残余培养基或用保护性药剂处理,此时若使用同一容器处理不同批号的种苗,有些批号的种苗携带病毒,则残留病毒会污染容器表面,导致再处理下一批种苗时发生病毒感染。, H9 A1 B& X4 s- D
  若同一批种苗内有部分个体为病毒感染者,当所有种苗放在同一容器内处理时,也会造成其他个体受感染。- G7 p) I4 |; ?6 U2 x# t
  (2)进行种苗定植操作所使用的工作台台面、工具或工作人员手部均有可能在移植的过程中接触到带病毒的种苗而遭受病毒感染,进而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据中国园林网)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