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绕三灵”中看到白族农耕文化的特征 x# m- l, n: |3 ]8 h) M+ T/ q. {, w# E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粳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国内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破池,下阴树园林立业”。说明大理白族地区农业耕作文化历史之久远。在考察和研究白族绕三灵萌发的原始属性方面,显而易见此种文化现象突出地有着对雨水,阳光、土地的诸农耕生殖力量的祈求与崇拜。从时间上来分析和判断,绕三灵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大理白族妇女前往巍山峨听图山的“金姑庙”迎金姑回大理,到下关七五村本主庙,二月十六日迎至大理湾桥沙坝。农历三月三日选送金姑的丈夫细奴逻回巍山,到四月十三至十五日的绕三灵盛会送金姑回巍山。这段初夏季节,正是大理坝子农耕生产播种、栽秧的最关键的时节。
, z6 h& W! Y% @9 |5 J5 ^: V绕三灵活动,见神都大门的对联是这样写的:“本是为民施雨泽,主乎斯土享馨香。”对联上下胭的第一个字连续便是“本主”一词。金姑为本主神之一,祭奉金姑,也就是祭奉农耕的生殖之神。古代的白族先民虽重巫术,以巫祈雨,祈丰收乃是当时社会所推崇,他们的宇宙观念是被歪曲的。但是,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认识到春夏两季雨水、阳光对水稻生产的密切关系,以为虔诚的敬神,通过娱神的形式,就能给农耕生产带来便利,因而绕三灵中的各种活动具有很典型,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P- T: W* m/ T: J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