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县城南门外,耸立着一尊巨大白色的春秋时楚国名相孙叔敖的塑像。
为什么淮南人如此崇敬这位历史人物呢?
为此我们走访了他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安丰塘。
安丰塘,在城南30公里处。古为芍陂,因塘中有白芍亭而名。后因在安丰县境,隋唐以后改称安丰塘。
安丰塘由楚国名相孙叔敖所修建。据《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孙叔敖于楚庄王时拜相,政绩卓著,“施
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便”,故称
“良大夫”。当时江淮地区为禁国领地,他重农耕,修桑田,曾动员,工沿着淮河南岸,由西及东,开凿和
兴建了一系列陂塘灌溉工程,河南商城附近有朝思陂 (早废)、安徽霍邱有水门塘至今仍发挥灌溉和养殖作
用,寿县城南芍陂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素有“江北第一水库”之称。
芍陂上引龙穴山、淠河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据县志记载:芍陂围长百余里,开五门
,吐纳川流,灌田万顷,使之周围农田“大雨泄之,大旱灌之,连年丰稔受益也”。后来,又经过历代多次
加固整修,特别是三国时曹操亲临合肥,下“开芍陂屯田”令,魏尚书郎邓艾“东至寿春”,大修芍陂,认
为“引水浅灌”,既可“大积军粮”,又可“通运漕之道”,数年修整,使之“十万之众五年食”。六朝以
后,如东晋毛修之“复芍陂”,“起田数千顷”。宋朝宋殷肃修芍陂,可灌“良田万余顷”。其后淤塞多于
修浚,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修建,如今安丰塘已成为淠史杭灌区一个中型反调节水库,周长24公里,总库
容量9264万立方米,控制来水面积387.5公里,可灌溉农田63万亩。
在安丰塘东北,旧有楚相孙叔敖庙,邓公庙 (祀邓艾),今尚存孙叔敖祠,祠宇三间,碑舍三间半,碑
刻13块,其中有明万历时所立孙叔敖像,清代书法家梁 手书《重修安丰塘记》等。清人周光邻育《芍陂楚
相祠》诗云:“楚相祠堂柏荫清,芍陂晴藻碧烟横;欲知遗泽长流处,三十六陂秋水声。”王安石在《安丰
张令修芍陂》诗中亦对楚相倍加赞誉:“……鲂鱼拨拨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恩
为子留篇。”由此可见,安丰塘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水利工程,它比我国著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还早200多年。
至此,我们才知道寿县人民对孙叔敖的崇敬由来已久,“只要有功于人民,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这就是他们的回答!
安丰塘不仅年久利厚,而且还是一个理想的旅游区。上下无光,碧波万顷,柳岸如带,景色迷人。清代
桑日清在《芍陂杂咏》诗中把这种水乡泽国景色描绘得更为逼真、动人:
西风十里藕花香,红蓼滩边鸥鹭凉;
一带长堤衰柳外,家家鱼网晒斜日;
北禽时掠浅滩飞,烟霭苍茫接翠微;
好是轻风人放掉,红莲采得满船归。
今天,仍然是烟波云起,古柳绸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闻名遐迩。1973年秋,联合国大
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曾率代表团来此考察,面对烟波浩渺的安丰塘,他由衷地赞美道: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塘,世界上最大的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