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盛京宫阙——沈阳故宫

0
回复
48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 22: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阳故宫是全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汗王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因而以完整、璀璨、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著称于世,成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沈阳故宫,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都沈阳起到清高宗乾隆皇帝扩建完成(即1625年至1783年),先后经过10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皇太极继位后,为修筑这座宫殿,征调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20余万人,从浑河上游原始森林中砍伐木材9000多立方米,在海州(今辽宁省海城县析木乡)缸窑岭烧制砖瓦700多万块,再将这些建筑材料运往沈阳。后金统治者还从各地召集能工巧匠几万人。沈阳故宫在继承中国古代汉民族建筑艺术特点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满、蒙、回、藏等多民族的艺术精华,使之成为多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融合体。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沈阳故宫建筑群,设计布局完整,造型结构新颖,工艺水平很高。它位于沈阳旧城中心,南北长15.2丈,东西宽32丈,全部建筑90余所,共300余间。宫殿的周围为砖墙,宫阙正门上悬挂着“大清门”三个绚烂的大字。门两旁有石狮一对。门前有辕门,东门为左阙门,也叫东华门;西门为右阙门,或称西华门。大清门对面为砖饰蟠龙大影壁,左右为奏乐亭和朝房。横街北面,为当年后金的宫殿。从高处看去,整个故宫金瓦红墙,光彩夺目;白玉石栏,庄重大方;五彩琉璃,色彩斑斓;雕梁画栋,巧夺天工。

  然而,沈阳故宫的建筑群,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如此规模。清朝统治者在这里居住总共才十年左右,有一大部分建筑是在迁都北京后补建的。从建筑时间上,我们可把它大体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建筑,是从 1625年至1636年所建,包括东路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的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凤凰楼、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东配宫、西配宫等,这些是皇帝举行大典议政、宴会以及后妃居住的场所。这时的建筑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急于迁都沈阳和迫于登基称帝,所以建筑规模较小,形式也较简陋,但刚健质朴,重于实用。中期建筑,包括故宫中路的日华楼、霞绮楼、师善斋、协中斋;东宫颐和殿、介趾宫、敬曲阁;西宫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这组建筑是迁都北京后,乾隆皇帝“东巡”来沈阳驻跸这里,见其形制简陋,难以与北京宫殿相媲美,遂下命维修和扩建的。后来这里就成为乾隆“东巡”沈阳时居住和收藏“玉牒”、“满文老档”的场所。晚期建筑,是1782至1783年建成的。包括西路的戏台、嘉荫堂、仰熙斋和文溯阁等,是为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从内部布局看,沈阳故宫也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以大政殿为主体的东部建筑和以崇政殿为主体的中部建筑以及以文溯阁为主体的西部建筑。各部建筑因修建年代不同,名称前后也有所更改。

  大政殿也叫笃恭殿,形为重檐八角攒顶式,这是仿辽阳东京城八角亭建造起来的,所以又叫“八方殿”。殿中有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周围以雕刻精致的荷叶净瓶石栏杆围绕。八面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内顶有极为精巧的斗拱、藻井、天花板。外檐出五踩双下昂头拱和用“和玺”彩绘的梁架。在两大柱子上雕有两条蟠龙,张牙舞爪,甚为雄伟。这里是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们决议朝政和顺治皇帝福临继位登基的地方。以唇,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几次“东巡”时,都在此举行朝会大典。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