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北京旅游必备手册

0
回复
500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 22: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当人们登上北海白塔山或景山,俯视全城,眼前是一片树丛拥簇、金碧辉煌的皇宫内院、钟楼、鼓楼,此外,便是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的民居四合院,在那清一色的灰色瓦顶下,居住着无数和睦友善的邻里和一个个温暖的人家。原来,北京城市民宅多为一家一户的平房,若在雨中观看,其意境就更深,诚是“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

  提起北京的平房,如今部泛称“四合院”。其实,四合院和四合院可大不相同,按规格历来有“大四全”、“小四合”、“三合房”和不够局的普通平房之分。

  大四合院有3层院、2层院之别,外院南房是仆人、厨子们住的“下房”;靠街门的一间则是“门房”,下房对面的高台阶上是垂花门、屏门,入门沿走廊进内院。正北房为5间,前后都是大玻璃窗。中间为穿堂屋可以通行,谓之“过厅”。后宅则有东西厢房,北面是上下各5间的二层小楼。讲究的宅门府第,东边还有后花园,内有月牙河、假山、曲廊和亭台等。而一般小康之家,七八口人,只要有所小四合院就满够住了。

  小四合院是老北京典型的民宅模式。其建筑形式、结构和格局所形成的居住环境,给人以安全、和谐之感,是和平、安祥、幸福生活的象征。四合院多半坐北朝南而建,房舍往往盖在高大的槐树、榆树、杏树、枣树、海棠树的绿荫掩映之下。北京人喜欢在院内栽上紫丁香,以取“紫气东来”的祥瑞之意。

  小四合院一进门便是镶有木质花雕的门洞,方砖铺地,两旁陈放着黑漆览凳。迎面是用砖雕或木雕艺术图案装饰四周的影壁,中间写着“鸿禧”、“迪吉”、或“戬谷”等祝福家宅平安的大字。夏日,影壁上满是“爬山虎”,前边多有时衬而设的“山涌泉”、“霸王鞭”,中间带座的大缸中种上半阴半阳的荷花、慈菇、苍蒲或水葱之类的水草。绕过影壁,进入垂花门,北面正房 (亦称上房),便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一般老俩口住上房;小俩口住西厢房,东厢房为客厅。院内是大鱼缸、葡萄架、石榴树、夹竹桃、万年青、梅花棍、无花果等,依主人之所好,养鱼、栽花、种植果木等。

  四台院建筑反映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也闪现着古老中国文化的光辉。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北京城人口膨胀,居民密度越来越大,原来只住一家的四合院竟增至十几家,甚至几十家,院内的空地盖满了住房或小厨房,院内成了憋死牛的小胡同,甚至连原来的门道也被堵死,改作住房,而在旁边墙上另开一门以便出入。原来的四合院,多己变成了畸形的大杂院。再加上“文革,,初期,一切带有古老艺术色彩的装修,都被视为四旧而遭到人为的拆毁和砸烂,致使四合房的“形韵”与“神韵”早已不复存在。

  如今,政府为保护首都文物古迹,己将一批较为典型的民宅四台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那些支离破碎的四合院、三合房势必要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

  ·大杂院的文化·

  这些年北京城建最大的变化恐怕要算居民小区的建设。楼房越建越高,拆迁户越来越多,而北京大杂院也就越来越少了。“搬迁搬迁,一步登天”,几岁的孩子都会哼这句顺口溜。可是,偏偏有许多老北京人却死活不愿意离开那破破烂烂的大杂院。于是又有了这样的俗语:“大杂院、破平房,拆迁的时候拽人忙”。

  年青人想不通:这大杂院有什么可留恋的呢,碎砖、烂瓦、破油毡,高矮不齐的小房搭得没有站脚的地方;赶上下雨,屋里成小溪、屋外成河流;户与户只隔一层木板,家里那点事一点儿不槽踏都过了同院入的耳目,好事还能仰起脸,坏事等着大伙儿戳多梁骨吧。年轻人但凡有点办法,也不愿在这大杂院里窝着。那窗明几净的独居独室住着多滋润呀!可许多老年人就是横竖不愿意,拆迁时不拽他,绝对不动窝儿,实在没办法还抹上了眼泪。他们舍不了这大杂院、舍不了这打头碰脸的街坊、舍不了这价值“万贯”的破家当儿。

  北京最早的民居是四合院,一家一户独有天地,关起门来内外是两个世界:大杂院最早出现在外城,社会底层的穷主儿们,挨着城根用碎砖烂瓦盖个遮挡风雨的小房,以后又扩展成院。后来,京城人口逐年增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终于抵挡不住外人的渗透,同一院内有了几家、十几家住户。不过,直到北京解放,人们轻易不在院内动砖动土张罗着扩建。四台院的乱劲是在“文革”和唐山地震以后。眼下,谁要想找个像样儿的四合院,恐怕打着灯笼也难寻了一四合院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谁没有住过大杂院?于是有人说:北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都是从大杂院里派生出来的。这话实在有一定道理。很多人生下来就受大杂院文化的熏染,到死也是忘不了这大杂院的。著名作家老舍在大杂院里长大,他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龙须沟》都写有大杂院里发生的事儿。他生前去过很多国家,可他说:“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景,……它们是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我的心中,永远那么新鲜清楚,一张旧画可以显得模糊,我这张画的颜色可是仿佛渗在我的血里,永不褪色。”当代作家陈建功也说:离开大杂院,我简直写不出东西来。事实也是如此,他最出色的作品就是写大杂院生活的京味小说。尽管已经搬进楼房,可陈建功时不时还要到大杂院里走走,寻求创作灵感。

  随着北京危旧房的改造,大杂院总有一天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大杂院养育了几代北京人,大杂院里的市并文化不会被历史所遗忘。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