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曾经的文艺青年,大学毕业后从商,过程相当辛苦,一度欠下重债。夫妻俩不逃避、不畏惧,咬牙还钱,跟我讲起一件往事:很久没吃一顿好的,两人去吃自助火锅,站起来时,才发现塞得太饱,辛酸得差点当场掉泪。
我们隔几个月见次面,喝点酒,聊聊天。他说他的生意,我谈我的看法。
这次一见,他说:我的特长是做生意,我不想其他事了,能让我的一千多个雇员有工资拿,已经很不错了。我听了相当开心,因为这是我几年来一直尝试让他相信的一个观点。
他是一个天生的商人:热情、守约、自信、耐心、嗅觉灵敏。据我观察,也有一个缺点,若不纠正,烦恼不会少,生意风险将加大,那就是:他太想当善人。
连岳:向死而生的自由人
当年四万亿货币刺激时,他一度将生意从厦门扩张到贵阳等内地城市,但是迅速发现形势不对,转让了这些地区的生意。那次见面,他讲到自己看到内地一些人生活得很辛苦,有冲动把这些转让的费用捐给他们。
这事早点发生,我会支持他。慈善似乎绝对政治正确,我原来有些文章也不假思索地支持慈善。我们从小生活在慈善的观念中,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利他”观念,才正是各国政府、各类宗教、各种组织共同倡导的普世价值。
可是,一件事若是人人觉得好的,为何要一直宣传呢?吃饱穿暖人人向往,它无须教导。如果为他人牺牲自己值得赞赏,那应该把全部财产捐献,露宿街头,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而接受他人捐赠的人,私有财产增加,是标准的利己,因此道德却会减少,慈善因此最后变成败德的行为。
想想政府、宗教和各类集体主义团体存在的基础,就好理解了。它们宣传利他主义,是因为他们只能寄生于利他主义的道德基础——把税交给我,把钱捐给我,我替你们帮助穷人,这样你们才是好公民,才能进天堂。这些转手的机构,没有任何产出,只是靠揩油过日子,他们的建筑越豪华,他们的机构越臃肿,浪费的钱也越多。
从利他幻觉中彻底醒来,才不会上这些寄生虫的当。
当然,商人不必和流行观念对抗,即使这些观念是愚蠢的。不认同利他观念的商人,假装当个慈善家能卖出更多产品、获得更高利润,无可厚非。问题是我那个朋友真心觉得他欠了穷人,不捐好像良心过不去。人是观念的产物,在利他观念中浸大,成功者就会觉得亏欠失败者,失败者更认为均贫富天然正当,这些观念有助于收税和募款。
刚好想清楚上面这些事情,所以我反对朋友的捐款想法。觉得生意有危机,才会收缩阵线,增持现金。这些现金是企业的护城河,多多益善。捐掉只会增加风险。表面上利他,做了善事,若企业一口气喘不过来,挂掉了,员工失业,却害了更多人。
再后来一次聚会,席间还有另一些朋友,有人夸某企业家买书给员工。我这朋友一时兴起,对我说:我要给每一个员工送一套你的书!我很不领情地说:把生意做好吧,别想这些事。
反正每次见面,只要这朋友流露出“富了不好意思呀”,“得做点公益呀”之类的文艺青年抒情,我就泼冷水,然后唠叨“你富了也为别人创造财富呀”,“你创造了一千多个就业机会就是公益呀”,也不管他听不听得进去,反正猛做对冲。
他是商场老手,估计没我的意见,也迟早会看透利他陷阱。这也是从商的好处,你的某个想法让利润流失,风险加剧,你不想破产,就非改不可。我真希望更多人不受利他主义的蛊惑,早日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为自己创造财富,已经够了,已经在帮助他人;那些没提供任何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无论有多少个影帝影后,无论宣传机器多大声,他们的利他,只是一个借口,掩盖的是诈骗、盗窃和抢劫的事实,相信他们,贫穷和不幸的结局难以避免。
对人性有一点承认,知道一点经济学常识,都不太好意思批评“利己”,于是,发展出了另一套宣传利他的话语:利己没错,可是利他总是更好一点吧?这“更好一点”的利他病菌,引发了集体主义癌症,越早杀死,肌体越健康。利他一分钱比绝不利他的人“更好一点”,利他一块钱好两点,利他一亿再好百倍,无私就是圣人,最终的结果还是证明“私”是恶。这样,他们将如愿以偿,又把人们带往大公无私的愚昧境地。
利他比起利己,不是“更好一点”,而是“更坏一点”。(来源/腾讯大家,文/连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