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卫城景区

0
回复
126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0 22: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r0 ?4 F6 v$ F7 I
洱海卫城傍晚夜景
/ w. l: P( S8 P5 ~" T) d% Z: w* f
! V& }- l- k, i% P. i* @
整洁古朴的洱海卫城

3 G" w# L. C8 [% E/ L9 K3 V  p
一、洱海卫城历史
( s: w& [- u3 y+ |- I0 _) d2 G
洱海卫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明军指挥赖镇、都督冯城及千百户等官督建,当时取名为洱海卫城。因明军在祥云(当时的云南县)境内设置洱海卫,因而取此名。后因云南县城从现在的云南驿迁至洱海卫,县卫合署一起。1918年云南县改名为祥云县后,洱海卫城也随之改为祥云城。! z+ n7 u) X0 G3 N& d8 N! T
二、洱海卫城基本情况简介
! i1 I$ v% Q! b* K# Z5 W8 L$ i% Z
整座卫城为正方形,周长四里三分,城墙为上砖下石,高二丈三尺,城外为护城河,河宽四丈,深二丈,河边植物有杨柳树。民国初年云南县县长路承熙在《云南县竹枝词》咏古城一词:“古匡城下柳如烟,疏密成行断复连。”正是描绘了古城护城河垂柳成荫的美景,四城门洞顶建有楼堞,楼堞为两层檐式歇山顶木建筑。城门洞上有吊桥,东城门之为镇阳门,南门称之为镇海门,西门称之为清平门,北门称之为仁和门。四周城墙上有垛口一千五百三十个。# z1 R6 Y% v  J( x: z/ G
街有五街十三巷。中原城池一般为四街八巷,独有洱海卫城为五街十三巷。相传祥云城选建在龙脉上,南门为龙头称为镇海门,北门为龙尾称为仁和门。东西城门相对,对东城门的一条街为东街,对西城门洞的一条街为西街,南北城门洞不能相对,因龙头、龙尾在一条线上将成为死龙,所以在南城门居中,北城门龙尾西摆,对南城门洞的一条街为南街,与南街相通的为北前街,对北城门洞的一条街为北中街。所以,洱海卫城为五街十三巷。为镇其脉因此在城中心建钟鼓楼,整个建筑像一颗大印一样,因东有凤凰山,西有卧龙山遥相呼应,称为“西座卧龙捧印,东迎彩凤御书”。
. v1 @4 g; o( S% ?) ~/ [: c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为县城东、西、南、北四条街的交汇点。上面有钟鼓楼及铜壶滴漏等建筑物。通高约二十五米,分为四层,一二层呈方形,三四层呈八方形,下层贯通街衢,方长11.5米,中有四棵合抱木柱,共有四门洞,每一门洞上方有大理石匾一块,上书东为“辉联东壁”,南为“彩焕南云”,“西为瑞启西垣”,北为“恩承北阙”。第二层系四角贴墙出檐,以上三、四层则是逐层收缩迭架,改为八角斗拱出挑成檐,斗拱三层结构紧密精细,每层檐瓦远离以红、绿、黄等各色琉璃陶瓦铺就,楼顶立有陶葫芦,金碧辉煌,巍峨高耸,一派雄伟气象。- o6 `" J3 o, j6 O& G. I/ Q4 `' u
明洪武十七年建县署在城南廓外,明正德十五年迁至城内南横,现在的府前街。县衙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由大门三开间,大门前竖有一对标杆,标杆顶端为笔头,中间用升作装饰,标杆石料为白沙石。进入大门后为仪门五开间,仪门后为大堂,五开间单檐式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建筑。大堂作为县太爷审理一般案子的公堂。大堂两侧为川堂,五开间单檐式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建筑,为县太爷审理较为重要案情的公堂。川堂两边为西松雪亭。穿过川堂进入内堂,内堂为五开间檐式歇山顶小青瓦木结构建筑。是县太爷审理十分重要案子的地方,不作为公堂。内堂两侧为东西厢房各三开间,为县太爷及眷属的生活用房,后为包厨。官署(县衙)的建成标志着洱海卫城的政治权利中心形成。
5 i. m$ N/ U! p& A3 A
三、修复洱海卫城

, Y+ {5 Q2 a( `) ^; k8 ^( [; i3 K7 S; G公元2007年县委政府做了大量群众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对洱海卫城四条主街进行改造修复,县政府出资2000万元,带动民间资金1亿元,改造了洱海卫城的房屋,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洱海卫城街道整洁而充满灵动气息,游客络绎不绝,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向。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