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女关系中,大多时候是用不到平等这个词的。懂得相爱相惜的人,自会善待对方。不懂这个道理的,单向的爱,就会有尊卑差别,他们也不会想到平等或不平等的这个问题。
所以,伶俐如张爱玲,碰到胡兰成,也会低到尘土里,再开出花来。
多丽丝·莱辛的长篇小说《好人恐怖分子》里的爱情,也是这样的爱情,只不过更加极端,更加罕见。
这本小说的主要事件不是爱情,但爱情却是这个无法刹车的故事的原始动力。女主人公爱丽丝爱着一个左翼分子,流浪者雅斯培,她觉得他无比聪慧、伟大,指引着人类未来的方向,他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爱丽丝供养着雅斯培,当和家庭发生矛盾的时候,她放弃了中产阶级的生活,跟着雅斯培住进一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来到一群左翼的激进分子中间。她发挥她勤劳吃苦、善解人意的天性,把这一群人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这一群盲目冲动、有各种人格缺陷的人,最终因为内讧和想证明自己的存在,要进行一场恐怖行动。爱丽丝对政治,既热情又糊涂,也卷进了这场恐怖袭击中,不自省,不自知,也无力自拔,最终成为一名恐怖分子。
莱辛很敏锐地选择了这个以恐怖分子为主题的题材,要知道,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伦敦哈罗兹百货商场的爆炸案触发了她的灵感。她说:“我知道一些和爱丽丝类似的人。她们有母亲般的爱心,为鲸鱼、海豹和环境问题而担心,但同时又说着这样的话:‘你不可能不打破鸡蛋而得到煎蛋。’她们还可能毫不犹豫地杀死一大群人。”
莱辛非常合理地讲述了这样一个女人,你读的时候,能感觉她这一步步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一方面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另一方面,又长成了一名真正的恐怖分子。
爱情在她身上,既是原动力,也是导火索。她得不到幸福的爱情,也是由她的性格和选择决定的。
她在情感关系中,只有付出,盲目的付出,没有对方的响应,她不是自省,而是更加放低身段,付出更多,以求对方一点点温暖。但这种相处方式中,更是一点点温暖都难以得到。这就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故事中,她痴心爱着雅斯培,因为难以得到对方的回应,所以,她采取对对方更放任的态度。流浪者雅斯培需要钱的时候,就来向她伸手,她有钱的时候,自然有求必应,当她没钱的时候,她犹豫过,犹豫之后,是去向家里人伸手。雅斯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在外装慷慨的时候,也都是回来找爱丽丝。
爱丽丝在这种境况中越陷越深,最后家人和亲人对她侧目,也逼得母亲失去了应有的住所,父亲的公司陷入危机。
雅斯培也知道爱丽丝的心思,他给予的是偶尔带她去参加一下游行示威,让她尝一尝运动的滋味,高尚的滋味。
这样的推动之下,爱丽丝就注定有一天,会走上更极端的道路上去。
读这小说的时候,一方面惊叹莱辛对社会问题的敏锐,一方面也再次体会她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刻划。同时,还对这女主人公又怜又恨。她实在太像我认识的几个女人。
几年前我的一个女友,爱上过一个流浪画家,觉得对方无比有才,梵高再世,于是不顾一切地跟着他,为他洗衣做饭,拿自己的工资两个人花销。对方却越来越不拿当她回事,很快就宣称,自己不能和她有肌肤之亲,因为在练功。但终有一天,女友在自己为他租下的画室里,发现了另一个女人。
女友到这时仍不能清醒,编出各种借口来进行自我欺骗,以至画家更加放肆,还把别的女人带到了他们共同的小屋,差点闹出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并不是画家和另一个女人,而是我这个女友。
年龄小的时候容易以为这种一厢情愿的爱就是爱情,以为仅有付出就够了,自己付出一切,对方总有感动的一天。但年轻的时候,这样做一下,试一下错,学习一下相爱的技术,倒还容易恢复,而一旦全副身心搭进去,可能就很惨。
不仅爱说不上了,连做人的信心和原则都可能赔掉。
我的一个哥们,把他的某任女友称为“爱情恐怖分子”,他不知道莱辛这部小说,但这命名上却很有相通之处。他那位女友,也觉得他不够爱她,觉得他随时会跑掉,于是多次上演自杀、纵火、杀人闹剧。哥们和我们一起泡吧喝茶的时候,好几次都是接了电话,向我们告辞,说:“她又自杀了,我得去处理一下。”最有创意的一次是趁我这哥们喝醉了,他女友拿了菜刀,把他眉毛剃了。害得这哥们一周多无脸出门,也害得他以后一直怕爱情这个字眼。其实并不是爱情可怕,而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爱可怕。
在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爱的那一方就变成了弱者,被爱的那一方则是强者。这种关系发展下去,弱者更弱,而强者更会恃强凌弱。而弱者终也有一天,以弱为武器,来乞求或要挟对方。
这时,哀兵必胜。但这也只是表面的胜利,两人多半越来越纠缠,混乱地过下去。
没有人会幸福,双方都是输家。(来源/腾讯大家,文/西门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