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白族:扎染布开启大理旅游新“时尚”

1
回复
37219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13: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近白族:扎染布开启大理旅游新“时尚”
6 Z/ m9 n. M# R" a: k; O9 g
: ^% E  _, S, O6 k" h& A: s) \- o( |- b( n9 v2 l% P0 t) x3 q: B1 D/ S
关键词: 白族 大理 扎染布 三道茶 五朵金花 大理 # L' ^& R. E9 y& _; `; R  ^
[提要] 一千年前,“三道茶”文化从这里开启。上世纪60年代,电影《五朵金花》让这里被世人熟知。如今,能到这里买一块扎染布成了当地旅游的新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白族人不仅用一块布开启了他们的致富路,而且那些用图案拼起的白族故事正通过一块块扎染布为世人熟知。 3 j' i) b% R6 \. g
9 p6 h# ^3 ~* B2 B: s) o+ F
- i( o" K7 `5 q) y$ M1 F
  ?6 O: u3 U1 i' G$ d$ X( d
$ a0 O4 j* n2 o# t% U" D
  白族简介:
! k3 L  ^/ ~; j0 D+ q% e3 K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汉时代就和汉族有了密切的往来,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白族有近139万人,80%以上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的怒江、保山、丽江、楚雄、昆明以及湖南的桑植、贵州的毕节、四川的西昌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生活,创造了早期的水稻农耕文化,商代末期至西汉,又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从两汉至唐初,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白族不断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六诏”等酋邦,元代以后,白族地区的历史逐渐与中原汉族趋于一致。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白族地区从唐代就被称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礼仪之邦。白族男女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尊贵。擅长采制大理石、木雕、石刻等手工艺制作。
. U" g* L) t3 l5 ~- c- M: H  白族崇信佛教和本民族的原始巫教--本主教,形成了庞大的本主文化体系。由于白族与中原汉族的密切交往,儒、释、道三教在白族地区亦广为流传并形成三教合流之势。白族能歌善舞,节日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规模盛大,内容丰富,“霸王鞭”、“八角鼓”、“龙灯舞”、“白族调”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1 ?+ o% [8 I' P& K8 y- Q1 u& ~9 A
5 E5 g0 ]! Q- w! Z( h9 ]5 w

# U" l2 A8 H4 B8 {
1 V& ]) z2 S$ Q% @8 d10年前,段绍升的大儿媳妇刚刚开始做扎染生意。
2 [: C7 _9 ^2 l5 f) ?1 [' C
4 R9 S  \  h* P, k. x4 Z3 V: ]8 g: c3 D7 p8 R9 o. u3 [4 v
" M) d+ a; h+ V. `6 B! v
10年前,段绍升一家靠扎染生意在村里提前迈入了小康,他家里有5个儿子,而当时5个儿媳妇就被他戏称为“五朵金花”。
4 e! e8 V- ~3 B/ k
4 w* r9 T, V2 }
9 x) N: ]3 T; p) p/ i- @6 T! U' s4 v  Q  p0 {! T
10年前,蝴蝶泉边的五朵“小金花”。
  n' B4 P! n! R9 F1 V, S- z" n- _& y - T4 l- ~5 f7 s8 p  N1 s8 F

6 i- x# V9 Q1 U! J
6 ?0 g, F# {) [" J班禅(中)与段绍升大儿子一家。- z5 m$ F. c( N* V, Y
3 t; Z1 `1 i) ^" E5 M4 |. M# W2 u

  P! u7 y8 ~% q9 X8 J" X  ~4 I% i1 J  `$ v- X6 G$ a5 _$ x
段绍升的大儿媳向我们展示她的新式围巾。8 s* M" B9 w1 Q: b. O& Q

3 b7 D6 K7 j1 V- b  k; _% A2 ~4 {! @8 j: t9 c1 d3 [+ [( z. E

8 u. Q6 y. S+ x十年回访,再次来到蝴蝶泉边,白族“三道茶”歌舞正在上演。
5 L9 b  H9 _3 C. c; O
' S2 f9 `8 h) H7 ^/ W6 W4 ~: `- ?/ P
4 S" f7 R9 y9 ^% ~% U
十年来,来自非洲等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曾来段绍升家参观白族扎染工艺。) [  R* Q) i$ Z4 ~4 q" N

" V( ]) Z* }6 G8 Y7 ]( ?
0 [; L. v& w/ M# {1 V
! X  r4 j/ R6 Q5 k) t# y$ D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周城村民家中,体验扎染工艺。
- o2 J4 Q: u, f+ R4 S! o: O( ~8 k5 i
, _% g4 _# W, @% P0 i  X
" z( j( c8 H9 T4 w5 l9 L; f' L6 d& {7 a
在段绍升家的客厅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被放在了最为醒目的位置。在段绍升看来,他一家能过上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首选要感谢邓小平。; J, L3 k8 @; E. ~1 _
6 v9 H: S) d6 v$ s
" Q+ @4 `+ }. _" `. H9 u$ x! ^( X
, P4 v) }2 f# T; r8 c  j; @0 b8 O6 |7 ]
在晾晒扎染布的院子里,段绍升向我们详解扎染工艺。0 S( W  w# a- M# P- ^9 h5 U+ F  i

$ x* |4 t4 b8 Y- i. H! H! E  f8 ]$ |6 Y' e" F  k$ O+ l- L8 y

9 \$ C7 k5 w/ M1 H! k, l在染坊,工人们将扎好的图案的布进行染色。* b8 b. \, [, g
, Y; r) d9 s1 s- L% b& F
  大众网-联通3G大理10月4日讯(特派记者 王磊)10月4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访团离开丽江,来到中国最大的一个白族村大理市周城村采访。一千年前,“三道茶”文化从这里开启。上世纪60年代,电影《五朵金花》让这里被世人熟知。如今,能到这里买一块扎染布成了当地旅游的新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大理白族人不仅用一块布开启了他们的致富路,而且那些用图案拼起的白族故事正通过一块块扎染布为世人熟知。6 F% ^- b* C2 H. S

% E' D, u- g" e8 ]3 E% o- q  “一块布”:周城人开启了“扎染”时代7 C" W( F2 X0 Q7 Z* Q4 O
; w7 V5 m: S0 C8 x* s2 }$ W# n
  10月4日,采访团到达全国最大的一个白族聚居村落——位于大理蝴蝶泉旁边的周城村。在这里,领队施晓亮遇到了十年前采访过的白族大哥段绍升。10年前,段绍升一家靠扎染生意在村里提前迈入了小康,他家里有5个儿子,而当时5个儿媳妇就被他戏称为“五朵金花”。10年后,段氏染坊已是游客们旅程中了解白族扎染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 f7 U! t% T8 V" ~  v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3: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段绍升家中,除了能看到各种扎染商品外,他家客厅墙上还挂满了家人与几位国家领导人、班禅及国际友人的合影,而在这些照片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被放在了最为醒目的位置。在段绍升看来,他一家能过上现在如此幸福的生活,首选要感谢邓小平,而说这句话时,这位73岁的老汉眼里闪着泪光。8 M) a0 i" }( W
, t3 o: p. v. a8 s
  1982年,当周城大多数村民还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段绍升通过向游客租售白族服装,首选尝到了商品经济的甜头。那年夏天,裁缝出身的段绍升接了一单活,为当地的艺术团做20套白族服装,每套加工费2元钱。在交货后,段绍升发现多做了4套,当时恰巧有几位日本游客来他家参观,对白族服装特别感兴趣,便执意要买2套,段绍升鼓起勇气报出了他心中的“天价”——每套20元,谁知对方立即掏钱成交。据段绍升回忆,当时拿着4张10元的钞票他激动了大半天,但导游临走时还嫌他报价太低说他傻。! x5 y$ _1 c4 o: C5 l

( m* ^! Q1 U/ G# O& a+ X4 R2 P4 H1 g  在这之后,段绍升又做了3套白族服饰,由二儿子在暑假里拿到蝴蝶泉边摆地摊,半晌的功夫儿子便把340元交到了他手中。由于当时跟儿子说的是100元一件,段绍升正纳闷为啥多出了40元时,儿子在一旁说,当时很多游客对这些民族服装感到新鲜,纷纷要求租来穿着照相留念,所以出租衣服又多挣了40元。就这样,段绍升逐渐从一个靠给人做衣服养家的小裁缝变成了当地知名的段氏染坊的掌门人,如今,老段一家以扎染为依托,除了向游客及各地客商提供扎染各种服饰、布料及围巾等产品,段家当年的“五朵金花”还搞起了以民俗为特色的白族餐饮及客栈。  ) I, m3 w3 N5 L

0 r* `: f( M. w 在老段家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周城出现了家家户户做扎染的壮观场景,而且不仅周城村甚至在整个大理,生产销售各种扎染织物的门市及作坊随处可见,扎染已经成为无数家庭一种不可或缺的装饰。周城的成功让许多大理白族人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径。而段绍升却认为,扎染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代表着一种传统,更传播着一种文化。
0 ?8 i$ W. C, s7 }6 j   “三道茶”:先苦后甜多回味) i2 Z4 E2 ?, e# p0 r) W

! A6 g! o. _2 R8 f. ~. z  k    来到白族家庭做客,除了买几块独具民族特色的扎染布,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品尝白族“三道茶”。早在唐代《蛮书》中就有记载,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明代的徐霞客来大理时,也被这种独特的礼俗所感动。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1 b. u: [5 L& L$ O7 W
. C) b7 j" x/ M% l5 U1 I
    据当地白族兄弟讲,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 G% k1 g/ E7 p. \
$ z  a8 n2 ?- W- H# X4 X( j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 N" `* _# ^0 p $ g& a8 F7 \/ l- B' ^1 }+ H; y2 U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z$ c$ ~$ p1 M2 q/ B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