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云书院$ c5 Z# m/ L+ s% F
, \/ u% R4 r5 l, y! H+ Q
西云书院建于1873-1875年,原为云南提督杨玉科私人府第,后来杨被人弹劾,其府第遂改为书院,这是白族民居式建筑,共有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气派壮观。院内保存的“西云书院碑”,全文5千余字,为杨玉科所撰,对研究杜文秀起义及清末大理历史,颇有价值。! C% v* o0 z. m# _7 F, N5 Q) c
8 _% p9 p8 r k% R Z
大理城街道两旁有无数卖大理石制品的摊店。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苍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质细腻,光泽晶莹。花纹奇异,色彩斑斓,它的开发利用远在唐代南诏就已开始。
6 i! I1 i; f3 F* y$ v/ h! H) L- O: @9 ~
发展历史. `+ g: R" {1 G1 P' ?
, w" p% G% I) Q4 z简介) O; a0 Q; ], U' A5 d
) y( [3 y g+ e6 }) [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汉代,大理同中原有往来,与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中转站,汉武帝在这里设叶榆县。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区域的原始居民从事狩猎、捕鱼,以及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畜,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在洱海西面建筑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桥等城。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之际,大理与内地的交往由于蜀身毒古道而极为密切。博望候张骞西域归来后关于这条通道的报告,引发了汉武帝经营西南边疆的雄心。
2 I% w' m/ L- T* M% a; C
% _+ e( a. C& [, K# \历史沿革
, v* V7 l+ j$ m8 H8 K" F* T! B/ H& J9 T1 X( f$ b, [& e! S! L0 H8 d. p9 |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隶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巂唐、不韦等县。
& z, d$ N) {: ]& b- F
' y3 y2 {( g5 Q7 S6 B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越析诏(今宾川)。公元737年,蒙舍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诏国”。公元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国共传13代王,历史165年。
" ^9 C; y/ d& P+ j- \ * Z6 z3 W* j6 H$ Q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5 e. q1 l% [0 t& d. \7 L
" A3 D6 s1 ]* d) i o
公元927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
9 F% l% h7 n# W3 q: y 7 w. w' A5 I! X4 l+ T/ f) A
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
8 D- Z$ U, T/ d, P K) x* b2 A
文明古物
! T& b& A" T) U( n
( a) r! }+ g. n'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