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庭院% T$ k) x" g) \1 R, P5 t
6 \. s+ V! T) E) {3 D; z# S B0 W喜洲村头的树6 E! V/ }# T( B, c
) @& I" F% n3 K3 p+ D; \
车过喜洲村口,首先见到的是村头那两棵枝叶繁如叶盖、需几人合抱方拢的粗壮大树。这是在我国北方难得见到的一种乔木,俗名又叫万年青,学名是高山榕树。白族人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是村寨的吉祥之物,能保佑村子平安、富足,因此又把它称作“风水树”。古老的白族村庄都少不了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村头的这两棵树,年代已经很古老。传说这是两棵一阴一阳树,一棵萌发另一棵落叶,周而复始,交替繁荣;一棵结果另一棵永不结果。劳动间歇时,村民常在树萌下的小憩;“绕三令”的长蛇阵般的队伍要绕着它狂着它狂欢;就是村上的人死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着它绕一周,并把纸幡插在树下烧毁,藉以寄托死者对村庄的依恋。不远处东北角的村在里也有一棵老太太青树。每当秋天到来,常栖满了雪白的鹭鸶,这是喜洲特有的景观。绿荫不仅改观了村寨的自然环境和视觉环境,还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和情趣。喜洲的规模介于镇和村之间。有广场、街道,也有路旁的铺面和作坊,散发着浓郁的民风。喜洲村清洁、宁静。从苍山融化的雪水潺潺地流入村里,环绕着村庄的溪流清澈透亮,绝无一点浑浊感;村庄里不见蚊蝇飞舞;往来的居民身着洁净的白族民服,精神爽朗、淳朴厚道,这是在中国的乡村里罕见的现象。
$ n, V; ^; i- r4 K0 c$ D3 F8 Z Y, w* ^2 A) Q! S
喜洲: N7 a$ @: T& O9 G& k
V+ [. |* R2 L7 b
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是五朵金花的故乡。它西枕苍山、东濒耳海,缠绕着“水流九曲”万花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如一曲悠然的田园交响诗篇般摄人心魄。走在喜洲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古城的中心是一座典型的白族四方街,这里店铺林立,中心有7条街向四周辐射。每当节假日,身穿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都汇聚到这里,他们在此欢聚和交易。这里竖着一座石坊,这就是新修建的“文明坊”。这个地方原来的石坊叫“题名坊”,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的,那时候凡是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村民都可以把名字刻上。历史上喜洲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 i/ R C5 \! w$ q
早在南诏迁移过来洱海周围之前,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蛮”的聚居地,当时称“大厘城”,居民已经很多,传说,隋文帝的将领有个叫史万岁的在这里驻扎兵马,所以又称它为“史城”,附近的平坝子就称作“史赕”(赕与甸相同)。清末到民国时期,喜洲人的商号遍及西南各省及东南亚各国,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之称。今天,喜洲的白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喜洲向世人充分展现着白族的民俗民情。所以,这里被看作典型的白族社会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