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白族村”--云南大理诺邓 4 R. \' I. D( X1 r
" j/ O4 _: U) @
一座小村庄能保存千年风貌世所罕见,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一座名叫“诺邓”的白族村庄就保有这样的殊荣。近日,云南省政府正式将这座千年白族古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予以重点保护,列全省2l个省级名城、名村之一。
" A6 [% k+ w T+ | 诺邓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1000多年以来“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 K" t" P2 t% h4 H8 g" {: F 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诺邓村的古建筑保护与人居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诺邓村明清建筑物保留得如此的完好,更使得许多文物学者和古建筑研究者乐于到此调研考证。7 H- H2 g( b8 K9 p
建设生态旅游村与保护古村文化遗产并重
& V i- R& p$ o/ p9 e 由于诺邓村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历史在这里几乎是凝固的,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在当代建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诺邓村古建筑的保护,使这一特殊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 B& z+ z8 [" V. P! Y 近年来,诺邓村罕见的千年风貌已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何耀华教授、云南民族学院杨国才教授和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晓半等专家学者通过对诺邓村的调查研究,认为由于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建设生态旅游示范村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有机的结合点。5 e7 ~/ D' u. f# A; v# N, j# m
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同白族古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专家提出,建设生态旅游示范村的项目选择必须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诺邓生态旅游示范村的主要项目则应包括:恢复古盐井的传统生产;利用村落民居建筑群展示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以玉皇阁等寺庙建筑群为依托,展示白族道教文化;建立诺邓民俗博物馆,展示白族民俗文化;恢复以诺邓火腿为主的名特食品加工业;恢复诺邓传统的种桑养蚕业,进一步植树绿化环境;恢复传统的水磨、水碾和手工酿酒作坊等,展示山地白族古朴的生产方式;恢复传统村落集市,组建风味饮食传习接待、组建洞经乐队等等。
4 Q% F+ o. j$ s) w/ a, C 与此同时,云龙县人民政府极其重视诺邓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提出对诺邓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同时对新时期诺邓村社会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系列方针和措施。
+ E8 {, G6 F: s% s0 P 云龙县诺邓千年白族古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的开发,是传统文化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实施,可以营造优美、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y/ Z2 V5 q' i3 `3 w
发达的盐业曾使诺邓成为滇西商业中心; M2 N0 a+ W3 x/ R: e7 p2 p) R
“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已经有1138年的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一词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它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此书的成书年代在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以此推算,诺邓至今至少应该有1140年以上的历史。这就是说,这里最迟在唐朝就已经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 \: J: W7 Q+ O9 Q+ S“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诺邓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8 P+ Z9 R& U/ y" M6 u2 w8 r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顷荡井。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浇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都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茶马古道”,东向大理昆明,甫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村中保存较完整的古盐井以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是研究云南古代盐业经济文化的宝贵活教材。
9 |) d3 G% u; Y- `4 q- I# b' G5 Y! `诺邓“盛产”进士、秀才 ! _$ C& s; L% N9 D
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二人),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如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世代均系贡生出生。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规格严谨细密,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门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非常明显。
1 u( i: K% T, v( U) x+ C: f9 p1 Q" W. z3 g3 T E5 n4 j4 j) W
诺邓村民人口概况 0 c1 R/ ~& l) V
按行政区划分,诺邓村山前岭后有十多个小自然村,2000年全行政村总户数为547户,总人口为2039人,当年人均纯收入1004元,人均口粮504公斤,目前在云龙县各行政村中,其经济发展水平偏中等。而诺邓村本村2000年户数则为283户,人口993人。8 a. i8 d$ e: w
历史上诺邓村最兴盛时期,其本村就有近400户人家,常住人口2600多人,还有为数众多的经商、务工、杂艺等等流动人口。后来由于盐业经济转入低潮以至消失,人口大量外迁,诺邓村本村人户逐渐减少,许多居民房屋或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或因地质变异而坍毁,或因人为因素被拆除。清末以来,诺邓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民居消失了,现有的这283户人家,有单家独院居住的,也有许多是两三户人家共同住一院(以弟兄分家立户等形式)。4 S* k- E. i) F$ y
( m# P/ n9 n. V
多民族融合的白族大家庭
# ^& z( g7 v5 ~! f: l* N2 P* |& F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居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这些家族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住民的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仍十分有影响,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领导人王骥,称为“三崇”。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的特征也十分明显,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甚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祀、迎神赛会、接祖、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
$ l4 B" P$ D8 R4 {4 x" O) j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4 Y a8 L% b2 k9 Q- `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诺邓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 x: l( ^8 L( e$ d
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同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方一照壁”式结构,平面组合都结合山形地势特征,因而诺邓村民居建筑又呈千姿百态的外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
, y. T6 i! P G" d" h* d |+ C# R 诺邓民居建筑重视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白族建筑的照壁是十分需要讲究的,而诺邓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厢房和厅房因山势高低错落,所建的照壁就显得高大而又顺应各家自然特征。诺邓民居建筑中“大门”式样最为丰富,门向也不尽相同,其风格气派豪华而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庄重古朴典雅,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家俱、古董、什物。现存民居建筑中,主要有明、清时期的建筑,有一部份是民国的建筑。
" B4 B; [9 C( J I. J* j" O% l( O1 x- g& ~# u, S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2 A( G5 {% p5 Z1 A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当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称为“祝寿寺”,明末清初又改名为“万寿宫”。诺邓村现存庙宇建筑及牌坊、词堂建筑十多处。村中有盐井龙王庙、黄氏题名坊(旧五井提举司衙门)等建筑物,村后北山腹地有黄家祠堂。往上行,便到了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玉皇阁”庙宇建筑群,这里古木参天、阴翳蔽日,殿阁如聚。宏伟壮观的三层阁楼式建筑玉皇阁大殿高耸云霄,大殿建在3米左右的石台上,殿高16.4米,阁面宽13.8米、进深13.3米。殿前院内植修竹奇花,还有数百年树龄的紫薇、扁柏、金桂、古梅。大殿前有“弥勒寺”;后有“静室”;殿右有“武庙”(关公庙)及“文庙”(孔庙),尤以文庙建筑别具风采。诺邓村周围现存庙宇还有东山方向的香山寺、古岭寺和王母寺,都是两进院式建筑;北面山中有观音寺等建筑,西南面古道上还有两道贞节牌坊。至于古墓、碑刻等建筑则遍布四山。, E# y: ]! |5 v# w$ h* R6 a
1、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k1 I2 s. J! a
1988年被列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庙宇古建筑主要有:①玉皇阁大殿,三层阁楼式建筑,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曾数度被焚,后重建。②静室(三清宫)最早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时重建。②弥勒殿,建筑年代相当于三清宫。④关帝庙,即武庙,民国初年由村口小河旁庙址移关公塑像于玉皇阁左侧。⑤文庙,即孔庙,清代乾隆年间修建。⑥棂星门(即“腾蚊、起凤”木牌坊),建于孔庙前,清代乾隆年间修建。
! q I- ?! P6 v3 G% E1 b Y8 w2、黄氏题名坊
6 V2 l/ r+ m- c4 i- O 村中石牌坊,原为明代五井提举司衙门旧址,后为黄氏家族科举题名坊,镌刻有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历代举人、进士功名。- O4 Y0 Q' M7 A8 E
3、万寿宫
% ^- X0 ^) q, @/ I 最早为元朝时期外省客商会馆,后改作庙宇,原称“祝寿寺”,清初改名“万寿宫”,现古建筑犹存部份木架结构,前楼基本完好。, c: @! F7 w" O3 _1 X
4、诺邓村民居建筑
2 n. r" k* F6 r) W# B, n 北山黄家宅子:现存民居建筑属明清时期所建的约20余处院落。# I4 @. W) e* H8 _: m* r! N* f1 i3 j
北山主体民居建筑:现存明、清两朝古建筑40余个院落。皆因山就势构建,且有古街铺、古市肆等,街向纵横交错,风格特异。& y1 }8 M1 V# T) y3 _
河东民居建筑群:现存明清建筑30余个院落。其中四合五天井串连递进式院落等风格奇巧,各具特色。
; S5 v2 x! h1 _! U 河头民居建筑:现存明清建筑约10余处,其中“银匠家”等院落建筑古老、特殊,建于300多年前。
0 g6 s% |4 F0 K, [4 N/ e8 Y5、盐井" t6 F( d/ P' x$ K
最早开凿当在汉朝,至今二千余年。最初形成“诺邓井”之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现存盐井外在井房及煮盐大灶建筑等。% S$ P/ V6 {- j0 [3 I
6、古驿道、古桥
7 d8 a. y# f$ V) k; ?/ Z 古代诺邓村北抵丽江,东向大理,南往保山,西去片马腾冲的驿道和桥梁,多由石板铺就,至今遗踪尚存,蹄迹长留。+ g' |. E% ?! `( C7 d! V7 ]
来源:户外自助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