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云南各民族风俗大全

0
回复
2852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4 13: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理白族风俗' J: ~5 c+ @1 `  w+ a
  习俗 9 M5 D2 n! v7 y7 L4 k" D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 R  A: h7 ^( T  H% {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 g* A$ H; Y2 G% N" \8 h
  婚俗
! ?/ y8 K  i7 K4 j1 b: B3 n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 e: c, l* u9 H* H2 y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 ~& V0 O, B/ l+ u  食俗
8 d; O/ l0 I: w  x9 j3 ?' N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3 F: ]& \$ ~- t8 h* ]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2 j9 S; h2 Y/ A8 P' `- ]4 r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 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 _9 O& }$ F7 n0 ~; W! q0 w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 |! w- b( [$ X' w  ?( J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 “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5 o# t- R4 }( F! u% u' g; D8 m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 j+ j, e6 S! q; f; R白族婚俗
) Y: U0 {- b9 V. l0 p& X6 Q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 P. K; E1 G9 R1 t, ^4 }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 u( b4 G) E7 [/ @  j9 g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W; d5 k% C6 ]7 f9 V  i# W
藏族风俗2 x5 F8 c1 b: B' t
  婚俗
1 I/ X3 |, B0 U0 u1 H# m* b  婚礼仪式一般由舅父、叔、伯或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主持,内容主要是对新婚夫妻进行教育,如婚后要勤劳、孝敬父母,相亲相爱等。这些教育的内容在藏族的婚礼中都是固定的,被称为(说词),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它实际上是一首长篇伦理道德歌。演唱开始前,还要找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学天鹅、黄鸭、麻雀的叫声,意为请喜神也来参加。仪式结束后,不论是主人还是宾客,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大家都聚集在一起跳锅庄舞,尽情欢乐,尽情歌唱,以祝贺婚礼。
$ b! Q: i; z: _4 J( C- |  婚后第二天,新娘在送亲者的陪同下回到娘家居住,要等几个月甚至一年后,男方家才能接回新娘,新郎新娘始能生活在一起。
- k* k/ f% g5 g4 E' p4 n/ X- K  丧葬   # ]3 s* o( ~9 u/ M
  迪庆藏区盛行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五种葬式,丧葬时采用何种葬法,以问喇嘛后决定。
+ F9 c0 p6 E) p7 G  天葬行大葬者大多是僧侣和成年俗人。各地都有天葬台,人死后,念经“超度”后送至天葬台,由天葬专职行葬人员剖尸喂鹫。天葬时忌外人观看。 ; }- M4 F, R  y% K
  水葬: 8 L' ~  Y% n) K  v9 p
  迪庆藏区水葬法有四种。先将尸体入敛于藏式棺材,扛到水葬场将尸体及棺材送入水里。
: C. \$ i5 {- L" y  火葬:
" C7 y. l. m' Q9 M; m  在迪庆藏区视为圣葬,是活佛高憎圆寂后的葬法之一,将尸体涂上酥油,架柴焚化,骨灰砌塔供奉。   * q' ?, y+ C& ]
  土葬:
: t, ~+ @8 s  L0 b1 r+ ?  迪庆藏区有三种葬法。用汉式棺材,人死后入棺,并停放数日,方送葬,掩埋后用厚草皮垒成长形土墓;用藏式棺材,尸体成蹲状入敛,坟墓标志不明显,葬礼也较简单朴素;人死后将尸体捆成蹲状后放大白布口袋或麻袋,掘坑掩埋,无棺材。   $ m: b# ^" _2 D) |
  塔葬:
1 @; h! x+ e- _! Q/ V! I  足大活佛圆寂后所用的葬仪。尸体经防腐处理后,置于塔内,称为“灵塔”,供人崇拜。有的是焚化尸体后,将骨灰放在灵塔内。
& k0 s# @) w& O( D% B, D) [2 P  礼俗
: l+ b2 d7 P6 ^  l' r3 I  “哈达”,藏语“礼巾”之意。是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礼敬用品,现在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而崇高的礼品。 % ^& h) Q$ y* b" h5 X& H" @. t
  “哈达”是用丝绸或绢纱做成的长带,有粗细三等,按质料分为一般棉纱织品称“素希”。中级为丝织品,称“阿希”。高级织品称“浪翠”,一般是敬献给政治、宗教的领导人物,或有卓越战功的英雄。不过做为一种崇高的礼品,人们并不讲求质料之优劣,只要能够代表崇高的感情和美好的盛愿则可。“哈达”长短不等,一般约二至五尺左右,也有丈许或者更长一些的。普遍都采用白色织物。藏族人民认为白颜色象征着纯洁,可以带来吉祥,标志着崇敬之情。当然也有黄色和蓝色的,但比较少,除了敬献活佛,平常不多用。 0 S  G2 R+ N2 Y- W
  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而又崇高的礼节。无论节日、婚礼迎送贵宾,还是敬献活佛或丧葬祭祀时均有献哈达的习惯。 , d. y  ?5 x% ^; x* j1 C( Q
  献哈达是文明与礼貌的表现。/ ^# O, a1 Y6 ^' m/ K
普米族风俗3 U$ g) L/ O5 X3 a2 B  A& o
  婚俗 0 a; Z- p1 g! E% f
  云南边缘地区的普米族,姑娘出嫁时,必须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迎亲那天,男方要派媒人、两位伴娘和几个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前去迎亲,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装模装样地将姑娘抢走。即将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间劳动,迎亲的人来后,由一位小伙子找到姑娘,对她大声说:“你已是xx家的人了,xx家请你去吃茶,跟我们去一趟吧!”说完上前迅速“逮”住假装要逃跑的姑娘。这时埋伏在新娘周围的几个美丽健壮的姑娘便一拥而上,对“逮捕”新娘的“凶手”拳打脚踢,甚至撕坏或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随后,大家一起簇拥着新娘回到女家举行出嫁礼,唱歌喝酒,为她送行。 , u& u2 `1 G% \2 t. m8 F
  当新娘的兄弟将新娘从闺房中背出来,随新郎的接亲队伍上路之后,媒人不仅不能随队伍离开女家,反而要被女家扣留下来,送到一间屋里锁起来,同时被被“关押”的还有女方的一位歌手。在“监牢”中,两人要比赛唱歌,决定胜负。屋外则由两个姑娘手拿钥匙守门。主客双方对歌后,一直要到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才会开锁放人,媒人就会去追送亲的队伍。媒人钥匙唱不赢,就得去向女方父母敬酒或送钱,这样即使媒人出了“监牢”,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各家各户都要来敬酒,无论媒人酒量再大,最后也会烂醉如泥。如果不想喝,就得和敬酒者一一对歌,比赢了,可以不喝他手中的酒。突破这道防线,媒人就算完成任务,赶上接亲队伍。
* d( h: C% M- B+ {9 w  g  普米族婚礼上,还有十分奇特的吃羊睾丸的仪式。新娘到新郎家后,首先要和新郎同吃一碗“接嫁饭”,饭中有羊睾丸,取意今后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接嫁饭由新郎送一口给新娘吃,再由新娘送一口给新郎吃,如此直到将这碗饭全部吃完。
. b5 F9 |1 h9 g% s5 e  吃完接嫁饭,一对新人在脖子上拴上五彩线,举行祭祀祖先活动,并将酥油抹在新娘的前额,一旦抹上酥油,新娘从此就是男家的人了。
; ]4 }1 k- m! Z/ X7 j    信仰
6 i/ _) u, I0 \: N  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道教等,存在着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每天三次向火塘上方“宗巴拉”神祭拜敬酒,巫师有“师毕”或“西师毕”及“韩规”。普米族还崇拜祖先。祖先崇拜是他们最经常的祭把活动。通过祭祀活动,以祈求祖先保佑逢凶化吉,子孙兴旺发达。他们除崇拜共同的姑祖巴丁刺木外,对本氏族、家族的祖先也极崇拜,逢年过节都要祭祖。普米人还有普遍敬狗的习俗。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兰坪普米族人死后行土葬,宁蒗行火葬,并将死者骨灰放置于本氏族专用的深山岩洞中。
9 c- o. ~8 c0 |6 H& t2 a阿昌族风俗0 O5 N' a5 O+ F, |7 j: j3 G
    婚俗
( J1 e  O* J& S) x- H" R" C( h5 ^# b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2 w8 R9 m  ^2 x' v+ H4 w9 B3 s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7 u* G* f0 @4 b/ T* I0 g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8 u0 O8 t/ ^* t: k2 |: S; P- F* ?- O+ q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 k* Q: p! {7 p2 W4 g7 P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 u( T( w4 l5 a  Y* ?& Y6 b3 C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2 b6 ^- W( f% a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1 }6 Z7 z1 T1 r' c" P( \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3 a" R( |# k7 y2 U" i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 t3 O$ N( ~* A( k, Q* d! A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9 w) q; V& b( w  E7 A* F- w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 h, ]3 m0 `4 y7 e+ ~4 R" y* t; L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 G' \- u; o8 ~7 w, H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 ]! ~6 h1 _" c) H
    丧葬   : ?; r5 q. _( b& ~5 G! e
  阿昌族行土葬。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须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
$ M$ D5 |  B1 N* _1 c+ `0 m; _  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6 L7 ]9 z! b3 h5 ~1 q4 P$ \
怒族风俗
8 `5 x  v9 Z1 T5 ~, r( p1 v  婚俗 $ H( B" Z+ w; A% `% U# x0 R0 O
  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弹琵琶,妇女酷爱吹口弦。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和社交活动中,常常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意,直到定下烟缘。 / T8 Z8 n8 c2 N' d* d7 x
  到了彼此约定的婚期,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罐酒,去接新娘。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做一顿最好的饭菜来招待他们。然后,由新娘最亲密的女朋友和亲戚,随同前来接新娘的人,一起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当他们来到男方家门前时,新郎的舅舅或舅母又要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才跨进男方的家门。一旦新娘进了家门,新郎便迎上去和新娘手拉着手,前来贺喜的男女青年也都涌上来和新郎、新郎拉成一个圆圈,共同跳起“圆圈舞”,唱起“琵琶调”。 4 ]. f! f- W1 U8 T
  第四天以后,男方家杀一头猪、酿一罐酒,由新郎新娘带上随着送新娘来的人回到新娘父母家里。这时,新郎把背来的酒、肉送给女方父母,表示婚后第一次对老人的孝敬。然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至此,婚礼才算最后结束。 0 O0 N" s1 k+ l" W$ y; E
  丧葬 ' J/ n+ o0 w% a9 ~
    行土葬。葬后,都要在墓前放挂死者生前的用具,如男的挂弩弓、兽皮箭囊,妇女则放煮饭、织麻的工具等。节日有“若卷”、“汝为”、“夸白”等年节,日期不尽相同,有元旦前后和春节前后两种。有的地方还过“仙女节”。怒族信奉“仙女”,是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风。现在过仙女节时,同时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组织文艺演出和电影晚会,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
# t! G8 a, s8 T  l# m    礼节
: _$ u  r: l' K* |- w2 V     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客人来了,主人会热情款待。谁家修房子,只要告诉日期,全村人都会前来帮忙,不计报酬。- R* b( {6 o' @5 I
景颇族风俗' x: [" a4 `9 J9 l0 T
  婚俗 ; A8 h+ j" ^2 C; c: q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形式。当青年男女深深相爱后,经过一定的礼仪,双方闪定了彩礼的数目和结婚的日期。届时,女方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把新娘送去成亲。举行结婚仪式时,要请歌手来演唱(结婚歌),并按歌中演唱的习俗和程序举行仪式。(结婚歌)是景颇族的许多关于婚姻方面的古老传说,它概括了婚姻习俗的全部内容,也含有对新郎新娘祝贺和祝福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口承的景颇族婚姻习俗史。 * S$ k7 P' r+ e" B# l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在六蓬棒升草上拴一只孵蛋的母鸡,由新郎牵着新娘从这个草桥上跨过去,以象征将来家业浴量,猪有一千头,鸡有一万只。新娘过了草桥,要走过屋檐沟,才能上竹楼。一般情况下,给机关报娘上竹楼的梯子应该是新做的。进了竹楼,新娘受到寨子里长辈们的欢迎,要举行庄严、隆重的迎新娘仪式,并对新娘致以深深的祝福,使新娘感到全寨人都在欢迎她和关心她。这些过程完成后,新娘进入洞房。这时候,姑娘和小伙子开始聚集在新郎新娘身边。他们一边祝贺、嬉闹,一边喝酒吃喜糖,气氛极为热烈。 + b6 f1 ^) O# J( x1 N
  婚礼的高潮是请歌手来祝福新郎新娘;新郎新娘来到祭祖宗的屋子,旁边站着男女歌手,聚集着参加婚礼的宾客,屋子里摆着各种祭品,接着歌手一个个轮流演唱。他们用歌声赞扬了新郎的勇敢、新娘的美丽祝福新娘新郎早生子女、幸福美满等。每个歌手的演唱都赢得人们的阵阵欢呼,给婚礼增加了无限的情趣和热烈的气氛。 * I3 q' X9 K# ]( [4 k* r9 K
  当晚,亲朋好友和全寨的乡亲都要来喝酒,吃饭。之后大家又唱歌又跳舞,往往要嬉闹和欢娱到天亮。
. {, w% k1 x6 I6 X% W  另一类属于自由恋爱结婚的形式,好男女青年恋爱后,在公房等处发生性关系,致使女方怀孕或生下孩子,这样需正式结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男方给岳父岳母送一份有限的彩礼,再宴请亲戚朋友,其余一切婚礼的程序和仪式可免除。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男女感情很深,但双方或一方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这对情侣只好采用这种方式,达到正式结婚的目的。   {7 I/ z+ E$ |
  还有一种形式是抢婚。就是小伙子邀约几个伙伴,把新娘抢回家,再举行婚礼。这种形式在景颇族的婚姻形态中,为数最少。
" Z( G9 N) K  \5 j+ M  景颇族普遍流行婚后新娘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往往于婚礼结束后即回娘家生活,直到怀孕或生了子女才到夫家长住。
# L$ M) l# d( ^) w1 V4 D7 k. A  在景颇族的婚姻习俗中,寡妇再嫁的比较少,而转房则较为普遍。按照转房习俗,弟可娶嫂,兄可娶弟媳。不只在平辈间,就是在上下辈之间也允许转房,如叔伯可以娶侄媳妇,侄儿可娶叔伯母。但通过转房得到的妻子不能算正室,因为她结婚时,曾和原夫祭过祖宗,跨过草桥。
% r& T8 L0 N& L  礼仪及禁忌
0 w, B% D# @# ^% r  到了景颇族地区,应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骑马入村过寨,到了景颇族山寨外,要下马步行。进入 景颇族山寨,切记不能为了表示你的友好而去摸景颇族人的头,也不能从后面拍景颇族人的肩膀。 摸头这种行为被景颇族认为是欺人的行为。景颇族朴实好客,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向客人表示友 好、尊重与礼貌的方式。到景颇族人家做客,或路遇景颇族,他们常常从随身的筒帕(挎包)中掏 出小酒筒和烟盒、烟包递给客人。客人若不抽烟、喝酒,应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谢绝。进入景颇族人 家,要在主人指定的位置就坐,不得久立不坐,不得东张西望,更不能到处乱闯。主人家的卧室是 不准外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二郎腿,妇女不能托着下巴而坐,因托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屋内 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坐主人的座位“恩通”。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熟人间相 互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主人认为这是互相尊重之意。几 个人一同到景颇族人家,主人一般不亲自一一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看上去年纪大点的人。如果把 酒筒交给了你,说明把心都交给你了,意思要你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敬酒。喝酒应用筒盖,不能 就酒筒直接喝。大家共喝一杯酒时,先要让给老人喝。每个人喝一口后都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 地方,然后再传给别人。主要家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去夹鸡头、鸡脚吃。按景颇族习惯,鸡 头要用来敬给老人或年老者,鸡脚则属于小孩。为了对客人表示尊敬,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客人, 这时客人应非常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纪最长者。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阔叶回来 当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千万不能倒着用,否则将被当做分人遭怒视。在景颇族人家,不能随便 敲响碗筷,吃饭喝水不能发出响声。景颇族传说,人类的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每年吃新米时, 先要给狗吃。景颇族还忌吃狗肉,所以到景颇族地区,要尊重他们的习惯不吃狗肉。在景颇族山寨 ,放枪放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响表示报丧。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向和衣物,一般 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 # `: [8 W3 C3 Z  t% T. m; ?
  景颇族的婚礼极富民族特色,但参加景颇族的婚礼,必须入乡随俗,像当地每一位景颇族一样,带 点钱物送给主人家,以表示祝贺。在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后,外人也可以参加景颇族的葬礼,从礼节上说,也应送点钱物给主人家。   
0 D- A6 v3 N% R0 k    丧葬 7 r( ~: d8 K' ~! f4 k
  景颇族的丧葬习俗,一般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有子女的成年人死了要鸣枪报丧,邀请亲朋来帮助料理丧事。葬后请祭师“董萨”举行送魂礼。晚上,亲朋们到家跳祭礼哀悼的“布滚戈”舞蹈。跳舞时,主人招待白酒和甜米水酒。困难的人家跳数天即止。富裕的人家有的甚至跳上一、二十天。
. |3 l$ q4 y; j  Y% H; L! n独龙族风俗
4 \5 a: K2 a" D* w* R  婚俗
2 P# d& \5 n3 f* j9 B2 J  丈夫要陪同新娘带上一竹筒包谷酒,一腿猪肉到女方家看望,以表示对父母感恩。婚后,夫妻俩每生一个小孩,女婿就要送岳父岳母家一件礼品,如一口锅,一个三角架,一把戏镰刀等。
$ }! U0 o) [! A4 J* a  独龙族家庭比较稳固,很少有离婚的。如有离婚,男方先提出离婚则女方家不退彩礼,女方先提出则女方家要退还全部彩礼。 : p3 |) k3 Z  |, f! l" p% v
  礼仪及禁忌 % c+ J$ k& H. D2 q+ L& b
  独龙族人在外遇到陌生人时,总是双手搁在胸前,脸转向右边,发出“咯咯”的笑声,以示问好,接着小声询问:“请问你上哪儿去?”被问者笑答:“到那边去”。当远道来的客人进入独龙族住屋时,屋中的男女老少都一齐站起来,并弯下腰发出阵阵笑声,以示欢迎,接着温和地招呼:“请你坐到这边。”客人含笑鞠躬回答:“谢谢”。当客人坚持要走,主人就送至村外,并久久站立,含笑目送客人身影消逝。 $ |* O6 {. u! u" X! e
  倘若在路上与年轻独龙姑娘相遇,她会笑着躲开。当客人来到独龙山寨时,每家每户都会带着礼物来探望。独龙族人携带礼口是不外露的,他们习惯藏在胸前的披毡里,当来客人面前时,会默不作声地站立,待看清客人后,才取出礼品,双手捧给客人,并含笑低下头,以示“对不起,请收下”,然后便匆匆离去。客人要微笑着双手接礼品,并说“谢谢”。
0 n+ U" [9 w) @9 X9 K% n. s  独龙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在确定婚姻关系时,均须由父母做主。婚姻结缔一般经过说亲和迎娶。男女青年相爱后,姑娘通常把自己精心织成的独龙毯或绑腿送给小伙子。举行婚礼时,全村都来祝贺,带上茶叶、炒面等食物,男方家同样也用这些食物和水酒招待客人。 3 q7 f8 K" D; [' l$ V
  独龙族历来实行土葬。按独龙族的禁忌,死者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在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开一条缝将尸体抬出。据说这样做才不会继续死人。凡属正常死亡者,均埋在自家宅地不远的地方。独龙族认为,远葬已故的亲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下葬那天,全村人停止劳动1日,远近亲属和本村的人都带来粮食、鸡、酒等,向死者表示哀悼。 # D2 N; ?/ e4 }7 g* e
  丧葬 0 `$ z7 F% _, F* f4 ]0 l
  独龙族历来实行土葬。按独龙族的禁忌,死者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在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开一条缝将尸体抬出。据说这样做才不会继续死人。凡属正常死亡者,均埋在自家宅地不远的地方。独龙族认为,远葬已故的亲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下葬那天,全村人停止劳动1日,远近亲属和本村的人都带来粮食、鸡、酒等,向死者表示哀悼。
# j1 @7 P# u9 Q9 Z$ Z! t布朗族风俗
# X! ]4 L. c% r: R: c5 P' s$ c) l  婚俗 , t: I& q! Y/ c" U; T
  布朗族青年男女结婚需要举行两次婚礼。 $ w+ G0 g' \1 b
  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双方感情融洽,男方父母就请媒人给女方家送去茶叶、盐巴等礼物。女方家收下后,男方就可以请祭司卜卦,选择吉日结婚。
# c' o0 I4 g' O6 Q$ {
7 A$ s6 m" L8 ?: E. y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要分别送给本村寨的长老草烟等礼物,请长老向全村寨的人发布结婚的消息,请长老向全村寨的人发布结婚的消息,并邀请全村寨的人都去喝酒吃肉。结婚当天,男女两方都要杀猪置酒。热情款待亲朋好友和全村寨的乡亲。同时还要把剩余的猪肉切成许多小块,用竹片穿起来,全村寨每户送一心。猪心和猪肝则剁碎后煮进糯米饭中,请儿童们来吃,以祝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