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断桥与大理望夫云
6 D* ^9 t3 e" u x; I' ] [ 断桥与望夫云是两处风景,也是两个故事,一个在杭州,一个在大理。杭州的名胜太多,断桥只是其一。我觉得,这桥并无十分特别之处,也没有断,但却因白娘子与许仙凄婉缠绵的恩爱故事,使千百年来走过这桥的人,难免生些惆怅感伤,这桥也就随故事一起让人记住了。8 F% B+ [( N6 q" [0 g/ u3 H
据说断桥最美是在冬天积雪将融的时节,因此有“断桥残雪”的胜景。于是有人站在桥上,留下了“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的名句。细细想来,白娘子的故事,不会比造桥的历史早太多,要不然,“断桥相会”这一场戏就没了场景。也难说是先有桥,才附会上故事。但因为有了他们的故事,桥却因此大大出名,故事也一代代的有人讲着、唱着、演着,而且不断翻出新的版本来,变得更好看好听了。于是不得不佩服故事的力量,它把多少痴男怨女的心都牵扯到这座桥上。只是那时的人们不知道这故事也算文化产品,是可以卖钱的。
3 S& l2 B+ Z' Y/ M; }+ G 其实,但凡好山好水的地方,大多也是出故事的地方,以风花雪月著名的苍洱之间,就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望夫云》算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望夫云是冬春间出现在苍山玉局峰山腰的一种云彩,它出现的日子,也是洱海上要起风的日子,风大的时候,会把洱海水面撕开,水下一块叫“石骡子”的暗礁都能被风吹得显露出来。因为有阿盖公主与樵夫的恋爱故事,这云彩也就不同一般。与断桥的故事比较,其间倒有不少相似之处,只是许仙换成了樵夫,白娘子换成了公主,法海和尚换成了国王……结局也是一样的凄凉———白娘子被压在了雷锋塔下,留下了千年的悬念;公主成了苍山间的一朵云,樵夫成了洱海里的一块石,风生水起的日子也是他们相会的日子和让人遐想的日子。 S1 u* h/ V8 V2 x1 b! K# o
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后一个故事,倒不是因为先入为主或“地方保护”,而是觉得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现实中的人,而不是什么精灵古怪,也没有“水漫金山”和“盗仙草”那样的武功和法力,一个砍柴的樵夫与一个豪门之女两情相悦,这样的情感,也一定会真实的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 A3 p" s7 l1 ], k9 L4 }9 e i* R
即使今天,这样的故事主题,也还在变化出新的版本,用来吸引观众。而且,有专家考证,这个故事要比断桥边的故事更久远,所以绝无抄袭之嫌。
@$ L/ |3 z& s7 S, J& [ 这里要说的当然不是这两个故事,它们都太为人熟知了。我总在想,都是有名的山水,山水间都流传着相似的故事,为什么一个故事,把一座平凡的桥讲得天下闻名,而另一个故事,却越讲越淡,把有故事的山水都讲得没有了故事,似乎正在被人遗忘?
' b$ m o1 W0 O2 w( Z 记得早几年,亲耳听到不少会讲望夫云故事的人这样形容苍洱的风光:洱海是云南的西湖。后来外国人来得多了,就改成说:洱海是东方的日内瓦……那时,人们对自己的美丽风光都不太自信,所以要沾沾别人的名气。这样的声音,现在是几乎没有了,但美丽的故事也很少有人讲了。4 y# \4 y4 N: h$ F" ^3 [! c
最近一段时间,在故事之外,又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大意是说,山水风光就让它自然地存在着,不要编造一些故事附会上去。这样的说法,是大可商榷的,面对一道风景,人们会有多种的视角和心态去进入它,所看所感也会不一样,有故事的风景,或许更能让它成为好风景。好故事与好风景相得益彰的例子实在很多,比如《白蛇传》之于断桥,《阿诗玛》之于石林,就连“金马”、“碧鸡”,最早也是来源于故事,更不用说故事片《五朵金花》和金庸讲的故事之于大理……这些风景如果突然失去了故事,看风景的人们失去的恐怕不止是一段久远的温情与遐想吧?有的风景,更是因为先有一段故事甚而一部小说而凭空造出来的,却造得依然有名,依然可观。所以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有故事,而是要有好的故事,并且要把故事讲好。& a* Q" S6 B9 l/ k
类似“望夫云”这样好听而古老的故事,云南真是太多,如果人们在进行这样那样的产业开发的时候,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讲这些故事,把它讲得名满天下,才真正是一件好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