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民家”,他称“勒墨”、“那马”。世居洱海区域的白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7 z% m4 Q n s% V
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的先民就在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台地上,创造了水稻农耕文化。他们居住着生穴式,地面木建筑及干栏式住房,从事水稻农耕并辅以渔猎的定居生活。商代末叶至西汉年间,他们又创造了辉煌的洱海青铜文化,铜鼓、铜棺、格剑等青铜器,至今仍为世人所赞叹。历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至初唐,白族先民昆明族群在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分散和聚合,分化成白蛮和乌蛮两大部分,并先后形成了“渠敛诏”、“东西洱河蛮”、“白子国”及“六诏”等酋邦。公元738年,蒙舍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区域的各个酋邦,建立了南诏国。历经南诏及大理国5百余年,白族共同体逐步形成了。南诏、大理国是白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最关键的时期。7 }& H N3 g3 D1 z* r9 M& H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白族始终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白族语言属汉藏缅语族白语支,按地域范围分成三大方言片区。三个方言区虽在语音上略有差异,但能互相通话。由于历史上白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白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
: N* {: r. D- s9 Q2 o* P9 N白族村寨大多分布在湖滨、河畔和交通便利的平坝上,由早期血缘部落发展而来,不少白族村寨至今仍为同姓村落。白族村寨基本保持一致的格局,即每个村寨均由本主庙、村门、街场、巷道、风水树、碓磨房及公共墓地等组成。白族院落则流行土木结构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屋顶用铜板瓦覆盖,前有重檐。地面上多以石板、卵石铺成,院子宽大。有的院落还砌有花台,并种有山茶、兰花等花木。白族的房子一般有门楼,通常由泥塑、木雕石刻、大理石屏及凸花砖等构成。门楼上均有精巧优美的彩画、浮雕,四周山墙上绘满山水、花鸟、虫鱼画。
) Z0 y$ s) U; Y w" E" o6 h- X; S2 V! X白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男子的服饰各地大致相同,一般为头顶白色包头,上身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色领褂,下身着蓝黑色宽大的长裤。有时还背花布包,背长刀。妇女与儿童的服饰则各地差别较大,大理一带的白族少女头戴绣花头饰,上身着白衬衣,红领褂,系绣花围腰,下身穿百长裤,脚穿绣花鞋,色彩明快、大方、充分体现出白族姑娘热情大方、爽朗的性格。
/ ?, b1 h/ v, x! X) B' W3 q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许多民间歌手和表演艺术家创造了白族民歌和舞蹈。无论是在生产活动、节日庆典或是谈情说爱之时,白族人总爱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舞姿去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8 O% a; ?/ S$ z4 F* h
历史上的白族深受佛教与道教的影响,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族信仰佛教,皈衣三宝。至今白族民间仍信仰佛教、道教,有“洞经会”、“莲池会”及佛教协会、道教协会等宗教社团。白族还有自己的本主神、本主庙和本主庙会,对本主神的崇拜贯穿于白族民间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