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s; {: Q2 |5 H0 v7 d1 R9 O f3 |, ^. J
- G4 `# v3 l4 P6 X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F$ f4 o4 Q( z5 y. Q0 j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5 s" U2 B5 x: F1 N$ m2 [1 B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 B& A4 q& ]* t: H
习俗3 g: B( A* R s6 G u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 ?+ U' f, v3 k8 }# T3 B. e2 G
婚俗
) z$ F1 A. n/ G9 c4 J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0 p4 p" J: G% L. B
食俗 6 u% ]+ i, g: q0 u4 j: I' a' Q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 S( A1 n1 j1 n. n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 ]7 n$ h5 I9 g5 d! W( @* l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 T8 `! g3 D1 R8 A& Q5 W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8 {$ i' r+ y5 P2 P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 o) W& F/ a. e6 k! f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 \# F0 C+ `7 G* S- S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1 D7 q; L- o9 X8 n& z/ h; |$ }节庆; p- K5 `8 [; O% z' j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6 |+ \" b' b3 i) A+ v
苗年
3 i9 Z5 l' U/ ]2 n1 j0 H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6 W" p& q$ S4 j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 ~5 Z! R8 T) W: L“祭鼓节” , p" t3 O% S# s6 B% M" X) ^# K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z( \, h( p$ a5 e* O p
彝 族3 ], B, U, i0 G5 Y0 N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 q, s, i. D$ q4 d$ @- C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 ^& h0 H$ [" H2 t
习俗) T$ {' C# k/ v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 V1 L. P" F$ q
婚俗9 k8 B* v+ v! z1 X! I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G6 N) _7 B. c' q$ r食俗) d, s! H# ^" i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 U2 A$ T: {+ S5 d, O. B9 i- y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8 l2 n1 L6 @! U6 Y$ n; _' B2 c4 O! F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 D% ? O( v; N |2 f) v: ?. E7 V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4 o8 H4 i) u2 \. W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8 |6 S! v; {4 P$ r节庆8 Y: r0 R( P8 e% d- E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7 m' J4 g* U) `
十月年:4 F6 c. [6 k% r$ l8 L: D+ n
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 r* E$ V, X% ]# b: i火把节:
1 K# p9 d- v* ^/ d4 `5 w3 p/ ? 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z' q- t j' m P4 F" m0 c! U9 O补年节:
2 W5 _0 A. b5 ?6 a7 t( D- h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1 }! m7 B- s+ f" b) w, w( \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 b& s1 r. s! x! Z; A1 f, o( L 仡佬族
1 k; B! A4 X5 M' |; r 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b, G1 ]7 c; `* Y. U4 q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 R- @3 i; U/ `) m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 l% |% k# E$ H+ k4 A1 z( V习俗* U7 k- T- g- U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 ' E# M1 A$ v3 Z) O) y& T
婚俗
& f# }! ?$ s6 m# m/ n0 Z2 C. j4 G2 |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9 v5 E) e: S+ x9 ] 在婚嫁期间,亲友要把自家酿制的“爬坡”酒装坛,贴上红条,做为礼品,置于门外,内插长粽叶茎一根,男女客人可随意以茎为管吸吮。 . S/ m- P! i* G
食俗
- R$ G) B0 C4 a8 j( t8 R 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3 H5 F% V1 U3 P6 I( p9 ~1 y1 q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 N7 V: F# r; J2 s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A+ P; }- x0 g* P. H" t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然后用油炒煳;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晒干,吃时再用油炸,直接用来下酒。
) X5 E! o1 P7 u7 r7 r$ \ 仡佬族善酿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 m0 G4 M- g& j! c& S2 c; U
节庆
5 `0 T! h8 F3 {% u5 h$ q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 S3 L: V( V' r) H, |& f+ D春节
; p6 H, F! p, [9 l' d9 R* M6 ~ r( A 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7 p( @" }5 W- G2 d' y牛王节
0 } t7 C4 `& \7 G) b1 \ 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彩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9 Q+ s& c5 Y# \/ O6 H; _
朝鲜族' g' J. u; O3 l E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的朝鲜族居民占了朝鲜族总人口的近一半。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 B. K, @6 t' N1 p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文属音位文字类型。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创制的,称“训民正音”,简称“正音”,为方块状拼音文字。; h4 C; U+ D% C; C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3 E" ]* O3 U. X9 m/ g1 Q3 Z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2 G! s' N6 r v8 f% P. `9 E& B. D
撒拉族' s) A) V9 i- m' r/ h$ W4 ^: U2 A
4 K# b. B3 E; @4 K# h 撒拉族,有人口87697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此外,在青海省西宁市和其他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 z! c7 f1 z% _
撒拉族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沿岸,这里气候温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适于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长。“循化椒”是驰名的土特产。\"循椒\"颗粒丰满,颜色鲜红,香味浓郁,是调味的佳品。\"循辣\"具有肉厚、油多、籽少、味香和耐贮存等特点,吃一口香辣满嘴,令人食欲大增。( P9 I. C5 k0 U
撒拉族善于从事商业、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黄河激流上扳筏,尤为撒拉人的一手绝技。' R* L: v7 @* q( d
撒拉族的园艺业比较发达,户户擅长园艺,家家辟有果园。走进撒拉族村庄;就像走进百果园:桃、梨、杏、苹果、樱桃、枣子、葡萄、核桃……应有尽有。每当春风暖树,桃花粉、梨花白、樱花艳、杏花红、枣花香;葡萄抽出枝枝新藤,苹果枝头冒出朵朵花苞;家家燕喜,处处蜂忙,身临其间,恍加传说中的仙境……4 ~7 c0 F% s6 _- H7 Y9 Z; w1 N! Q
到了金秋时节,站在高大茁壮、果实累累的核桃树下,男女老少用满山的笑声在扑打着核桃。撒拉村庄的核桃真好!壳薄、油多、肉脆、味道香,经济价值高,营养价值更高。更奇特的是:孟达山区撒拉村有一棵露仁核桃树,为核桃树中独一尤二的珍奇品种,果实成熟时无硬壳,只穿着一层薄薄的仁衣,用指尖一点即破。8 ^# q1 }5 Q; C" D- a) ]% P: W. Z
东乡族, N2 r7 H0 |$ H+ K# K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和宁夏、新疆等地。! J" j9 k& ~9 g/ F) n0 ]& R; W
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地区的东乡而得名。旧称“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们自称“撒尔塔”,意思是“中亚信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境内山峦沟壑,星罗棋布。这里盛产的农作物马铃薯,以沙而甜,含淀粉高而闻名。唐汪川的桃杏,有白兰瓜的醇香。
$ e) W4 U* u' K 东乡族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同蒙古语相近。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本民族无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R+ n2 j. q' ~9 J$ V0 l* g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习俗东乡族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每一餐饭必须在长辈动筷后,全家才能进餐。长辈不能按时归家就餐,全家必须等候。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媳妇在厨房内吃饭。2 s/ o! T- |* a9 n4 c/ c+ V
阿昌族/ Q' ], ?% e8 H
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为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e9 ?2 {6 k/ Y& d( h- y/ p/ C+ V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缘故。
5 e# ^" y6 P" q) f1 |4 _8 u' s 阿昌族聚居区地处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5 N& R% Y0 E' S2 p3 C2 E
珞巴族: \: F9 _ N$ U% C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 z6 b7 A- [+ z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区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 S; f: W m) n7 A: p, v/ ]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年来,珞巴族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加金》曲是珞巴族专门用以叙述民族历史的最古老曲调,在当地广为流传。
7 E. O9 g2 K0 V" k# Z& y2 b" m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4 @4 [( U7 X7 P( E$ E塔吉克族. f( N6 ~2 y7 m4 k5 n9 x! }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
1 C7 ?) D. E" X1 Z0 [, T: _! z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境内群山耸立,南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有海拔7546米的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终年积雪,冰川高悬,险峻奇丽,仪态万千。雪岭冰峰之下的河流两岸谷地,既有连绵成片的草原,也有可供稼穑的土地。自强不息的塔吉克人民就生活在这里。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 t' N9 y/ e+ e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短笛“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还以善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马上游戏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
5 j* B* g% Z5 e* H3 b+ j景颇族
/ r p, ^) J- \! L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州沪水县的片古岗地区,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 H. ~3 _' I8 c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 F2 K' M k# `3 A/ `, `. r) r 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 i' l1 A) q. N3 }- P2 l* a保安族. @! k( e! ^7 S! ?, G0 y* o7 d
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 Q1 O8 n( ?6 p保安族,有人口12212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 f- l8 X: |) `; {+ \' X
保安族地区位于甘肃西南部,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在这巍峨的积石山下,黄河上游之滨,水草肥美,宜农宜牧。小麦、玉米、洋芋、青稞、豌豆是保安族的主要农作物。汁甜味美的冬果梨和薄皮核桃尤为著名。9 D, m" { o) p/ }6 G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
. u: X# E$ d2 m1 |/ F. x' z 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1 G# l0 M% {; o8 t. {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
+ l6 z5 i' J5 M: |3 H 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 E6 z3 N- x. R4 h p4 ^: g1 R毛南族- R3 _5 e- W0 f/ {3 k% Y
q3 Y5 `# M1 G" A. E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c+ {& G) ^7 J3 z5 U& H3 B. @, d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通用汉文。$ S9 S' m# t* V$ [5 u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贺歌谓“欢”,歌手称为“近比”、“近欢”。此外,还流行“毛南戏”。
8 s q, z+ w4 R/ |& B 毛南族主要经营农业、雕刻、编织竹器、牧养菜牛。木工、铁工等手工业、副业也占一定比重。特产是毛南菜牛。
& [- {) a+ L0 @ D; y塔塔尔族9 A7 b' ]/ `- t% r: B! d! e
7 V0 i# m' i& E1 |% S, y- a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2 t# J0 E+ v& T' c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v/ u" B& D; X9 A: S$ v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传统和秉赋的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 _. q1 k, J7 L9 ]+ G) q# t( ^, ]" W 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 l+ O0 W( g# M! U& O* Q 塔塔尔族人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音乐舞蹈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比较古老的乐器有两个孔的“库涅”(直吹的木箫)和用铜片制作的“科比斯”(口琴);此外还普遍使用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和小提琴。其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喜庆节日里,喜欢举行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