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塔
" m: f c5 p4 Q 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之邦”之称。早在西汉武帝时,这里就设置了叶榆县。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在这里设都,一度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w/ R- t) `- T0 t 在众多的文献古迹中,大理古塔星罗棋布,遍及山乡城野。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阳和白塔、佛国寺塔、北川塔、火焰山塔、温水塔、灵宝塔、母猪塔、文笔塔等等古色古香,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点缀得分外迷人。
; f3 Q; N- J# c6 R. u8 [ 大理三塔与崇圣寺毗邻,所以又称“圣崇三塔”。位于大理城北约1公里的点苍山应乐峰下,巍峨挺拔、雄浑秀丽,成为大理众塔之首和大理古城的重要标志。2 R; F! i$ J9 D
大理三塔是一组唐宋的群塔,大塔居中,二小塔稍后,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相互辉映。三塔的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为16级密檐式方形砖塔。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内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两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柱,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塔基两面设塔门,塔内装有木架,循梯可达顶峰。南、北两小塔,均高43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空心砖塔。外观基本与主塔相似,顶端均有金铜刹、宝顶。如有幸登上塔顶远眺,大理古城、银苍玉洱的旖旎风光便一览无遗。
; I/ D" L! e8 H8 `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千余年来,毁于兵火和强烈的地震,遗下一片残亘。只有三塔,饱经风霜,玉柱标空,成为大理的一处胜景。
5 q6 t0 c- V( U 大理三塔,作为国家的重要文物,20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该塔进行了精心修葺。在维修的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135克,高24公分。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这些什物,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H G% i. n$ L' N
中国的古塔到处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却为数极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次而闻名中外。! P& i$ a- k/ V* h* u5 b5 `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
9 u' o j1 b( G) c' w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现在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
; k7 @: t2 L" b$ Z+ D8 g1 h$ Y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均高42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4 ?* L/ g0 U5 V6 j2 X: C
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说法颇多,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23-859年)。前几年在修塔时,取塔内的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看,只有在南诏晚期的开成年间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约建于宋徽宗时(公元1101-1125年)。3 j5 Z' q, \! ]6 Y; Z% g) g0 \* V
在古代建这么高的塔,是一件很艰巨的工程,一般是在塔旁堆土,以便运送建筑材料,塔身建高一层,土堆也上升一层,斜坡则相应延长。当近70米高的16层塔建成时,土堆的斜坡已延伸到10里外的大理银桥村,古代称为“塔桥村”。
2 Q& Q% V7 i0 W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在维修三塔时,把千寻塔外表的贴砖拆去,又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复了塔刹,使它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貌。在维修中,在千寻塔的塔刹基座中发现了两批文物,有写经、经卷、各种佛像和工艺品等。其中有重1135克的纯金观音像。这是迄今所发现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丰富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