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白族

0
回复
365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22: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白族* Q1 o; \. u" n- ~3 z
 
% G0 {; v3 t' d ) ~' g" d3 f) o. N: p
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  和云峰 副教授
& N; ~$ Z9 k$ u' S+ W4 M
  O, b$ g2 x5 `9 q- A1 u  白  族 " d: \$ a# L  I
 
: Z8 T& i5 ^3 d, P( d  J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之一。“白”(亦作“僰”)系本民族自称,一说其俗尚白而称为白人;一说历史上曾经将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熟蛮”(即与“乌蛮”、“生蛮”相对应)。 ' m+ M- G- y7 G$ U+ T' l

1 ^7 L1 F8 V" k" p0 U6 {一、    民族文化背景述略 $ s" j- A& m' V! {5 n" Z. b
    人口分布: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云南兰坪、丽江、元江、维西、保山、泸水以及昆明、邱北、南华、碧江等县。此外,四川西昌、贵州毕节、湖南桑植等地也有较少分布。人口为1594827人(1990年)。
$ A' M% Z. P  @2 [民族称谓:史称“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蛮”、“白人”、“僰人”、“阿僰”、“白爨”、“僰爨”、“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 + L6 @8 |( y" L/ [) [1 x' B
宗教信仰:白族自古以来就崇拜本主(属自然神)(其中有村社神、也有南诏、大理国的王子,还有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等。),元朝以前,信仰“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后元明以后,转信“阿叱力”佛教和汉传禅宗。 $ ]; n! R2 ]" t- N7 j
语言文字: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 M2 X: r7 B, Q; q+ M文化艺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唐代的“高河”水利工程、南诏历法以及天文(明代周思濂《太和更漏中星表》)、医学(李星炜《奇验方书》)等。在建筑方面,有崇圣寺三塔(唐代建筑)、石宝山石窟造像。在绘画方面,主要有唐代王奉宗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南宋张胜温的《大理画卷》。在文学方面,主要有《创世纪》、《望夫云》、《蛇骨塔》、《途中》、《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杀州官》、《钩日头》、“词记山花碑”。在音乐、舞蹈方面,主要有“踏歌”、《南诏奉圣乐》、“吹吹腔”(白剧)、“大本曲”和“三七一五” 格律句式的《白族调》等。0 {4 U$ }& F) v& B( D2 I
婚丧习俗: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婚姻家庭制度。历史上实行同宗、同姓不婚,时兴但姑舅表婚和无儿招赘习俗;元代以前盛行火葬,以后实行土葬(墓葬类型、式样较多,最为著名的有“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等)。
9 c/ z& \# |' e4 \0 ]衣食住行: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男子一般头缠包头(白色或蓝色)、着白色对襟衣、黑领褂、白色长裤、喜挂包。妇女头缠绣花毛巾、着白色上衣、黑紫色外套、丝绒领褂、蓝色宽裤、系绣花围腰、穿“百节鞋”,喜戴银镯、银戒、耳坠等银饰;白族喜食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好酸、冷、辣等口味以及“生皮”(生肉),善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喜喝烤茶;白族传统的住屋多为考究的“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以往交通不便,现在交通便捷(详见马曜:《白族》,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第29-3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 t5 Y! r9 I1 e  z- N. _  r  4 `9 ~; n  A* ?
二、民间音乐赏析
& A: f7 Y+ S9 g7 r7 ^民间音乐是白族传统音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大本曲)、戏曲音乐(吹吹腔)等。  
8 F3 z# x5 k0 S0 ]" z(一)民间歌曲
7 h9 Y4 K7 m, L8 }# A1 y白族民歌是其民间音乐中最为丰富、最有民族特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依据白族传统的民间分类,其民歌可分为白族调、白族小调、叙事歌、汉调、风俗歌、儿歌、催眠歌,以及那马人多声歌等。6 U. W# I+ j7 P

( C  l3 ]* {; k/ j 1.“白儿枯”(白族调或白族山歌)
8 j4 e- T. k6 N, k/ q  W0 B白族调可包括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调、剑川东山调,亦泛指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 $ k  y' i& Z* l! P% R$ d
音响1——《洱源西山调》
4 _" w0 F- q7 A! Z! b$ {" |, m" T以上使一首大理白族调(主要产生并流行于大理洱海周围一带)。此类歌曲通常在日常生活(例如放牧、打柴、泛舟)、民族节日(例如“绕三灵”或“耍海会”)中分男腔、女腔,并由个体或集体对唱。在调式方面,女腔多为五声音阶宫调式,男腔多为徵调式。女男腔之间较多使用下五度转调。旋律多为三度、四度间的跳进(亦有八度、六度)。 9 h0 A! P  \) z2 y4 _- B& w
2.白族小调
% z% D& Y9 s- h; V0 w& |! F此类歌曲与白族调的最大不同在于:第一,其可以在家中里巷演唱。第二,它即是吹吹腔曲牌(如剑川海东调),也是大本曲曲牌(如大理麻雀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著名的有“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割埂调”、“栽秧调”、“十二属”、“朝山调”等。
6 ~. E+ Q( Z- _: }6 d音响2——《麻雀调》
0 ?: N2 C1 t' `6 _7 G3 t “泥鳅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白族民众音乐艺术创作的英明才智。五声宫、徵调式间的交替使用,使得旋律变化丰富多彩,形式与内容结合完美。
, O& u& E3 l: w! j  3.叙事歌
( h6 i* O7 N2 o4 `& ]! U6 p9 g1 c叙事歌是白族民歌中古老的歌种之一。主要有流行在洱海周围的“花柳曲”(大帛曲)、洱源县西山区的“打歌调”、剑川甸南一带的“青姑娘” (组歌)和广布于白族聚居区的霸王鞭等。
, J2 Y' x( r3 l( Q. g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帛曲只能在“绕三灵”(“绕三灵”白语为“姑儿萨纳”,汉语又作“绕三林”、“绕丧灵”和“绕桑林”,民间亦称作“祈雨会”。)或大木船完工后由民间艺人演唱。此种乐曲较多采用五声徵调式,旋律基本为吟诵性质。从相关的资料看,大帛曲除部分传统唱词外,大多为即兴编词的三乐句(第三、四句唱词连起来唱)结构。
+ [; L' p4 u$ D& u$ T# ?" l9 i' Z4.汉调 " F* B/ o, Z: c- p% s' ?
指主要流行在邓川、大理、鹤庆(俗称甸北调、甸南调、田埂调、埂子调等)一带的“白族化了”的汉族山歌。5 b; {4 Q7 ~6 O5 T
音响3——《邓川汉调》& Q# D/ n- d$ k. [7 A+ t, {
总的看,白族民歌的歌词一般可分为上下阕或称上下片,通常采用“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句式(即前三句为七字句,末一句为五字句。一句完整的唱词共七句或八句。例如“775,7775”和“7775,7775”。),较多使用衬句、衬词。  8 \# W5 W# s( E! p
(二)民间器乐
: u& e' C  r' A1 E白族的民间器乐主要主要有三弦、唢呐吹打乐、洞经音乐以及竹笛、口簧、木叶等。
$ @; y" S5 @" B. ~1 B* A( L
- k9 {- R1 F+ H! I1.唢呐及其吹打乐 * }3 s+ }; o( b# S) Z

1 c- Q" f( k/ p/ f# g* Q, ]自古以来,唢呐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就站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白族民间,不论是民俗活动(婚丧嫁娶)、重大节庆(舞狮、耍龙、赛龙舟),甚至日常劳作(栽秧、薅秧)等,都离不开唢呐。从民众意义上说,唢呐及其音乐已成为白族民间音乐中最具民族特征的音乐成分。在白族地区最为流行的唢呐曲有:用于婚俗活动的《迎亲调》、《拜堂调》、《送客调》,民俗活动中的《耍龙调》,用于劳作活动的《栽秧调》、《开秧门》以及《大开门》、《小开门》、《蜜蜂过江》、《儿子哭娘》等20余首。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