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也是小宝宝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或其中一项非常明显的低于正常值。临床症状表现以皮肤与黏膜苍白、造血器官代偿性增大为特征。贫血不仅妨碍小宝宝的生长发育,还容易成为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诱因。对贫血症的治疗主要是用药物治疗,但在近些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按摩对小宝宝贫血症也有惊人的疗效,尤其对不能接受药物治疗的小宝宝,就显得更为必要。
●贫血的病因病机
产生贫血的原因,主要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和失血三大类。在小宝宝内科治疗中主要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为多。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种:
(1)先天禀赋不足:产生的原因是,有些早产、双胎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体格过小、体质过弱儿,或母亲妊娠期间贫血,都可使新生儿贫血。
(2)后天调养失当:产生的原因是,有些小宝宝出生后生长过快,或人工喂养而辅食增加不够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生血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
(3)感染、中毒:因一些慢性病所致,比如肾炎、淋巴瘤、白血病等都可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使得红细胞生成减少。
(4)胃肠道畸形:此病变造成长期腹泻、呕吐,患儿食欲不振,进食量过少,都可能造成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
以上原因或红细胞本身生成过少,或是缺乏生成红细胞的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都能使红细胞的生成数减少。红细胞减少,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供氧就会减少,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贫血属于虚劳、血症的范畴。常见原因有:
①先天禀赋不足:因先天禀赋不足而导致肾精不足。精化生.为血,因此精少则生血亦少。
②后天调养失当:后天调养失当故伤及脾胃,胃不受纳,脾失健运,使气血无法生成,因此血少。
③其他原因是:诸虫寄生,亦可由于虫嗜水谷耗损小宝宝生血物质。此外还有失治误治、用药不当,亦可滞腻中气,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造成了贫血之症。
●贫血的诊断分型
(1)贫血的诊断标准
①症状现象表现为.早期可出现乏力倦怠、精神不振、头晕头痛、厌食恶心等症,并逐渐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以皮肤、口腔黏膜、结膜、手掌和甲床等处最为明显。贫血过重的患者,除以上症状较重外,还可出现肝、脾、淋巴结等器官不同程度的增大。
②经实验室检查,6岁以下小宝宝盘红蛋白低于11克,6岁以上小宝宝血红蛋白低于12克,红细胞低于400万的即可确诊为贫血症。
(2)贫血的瓣证分型
贫血者多以虚损症为主,病变多累及脾、心、肝、肾。由于虚损的脏腑不同。所兼病症寒热性质有所不同,临床诊断还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症型。
①脾胃虚弱型:其症状表现为,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纳呆倦怠、四肢乏力,或有腹泻便溏、唇舌色淡、苔薄脉弱。
②心脾两虚型:其症状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少纳暴,心悸气短,头昏目晕,唇口黏膜苍白,指甲色淡,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③肝肾阴虚型者:其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两颧嫩红,目眩耳鸣,潮热盗汗,口舌不燥,指甲枯脆,肌肤不泽,舌红少苔,脉细数。
④脾肾阳虚型者:其症状表现为:面色够白或苍白如蜡,口唇淡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消瘦或浮肿,少气懒言,精神倦怠,舌质淡胖,脉沉细。
(3)贫血的治疗原则
治疗贫血的主要原则是补益脏腑,促进生血。补益脏腑:主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认识病损脏腑,了解病症性质,并根据病情予以调治。或重在脾胃,或重在心脾,或重在肝肾,或重在脾肾,均宜以补益手法为主。促进生血:主要运用手法重点按摩于长骨头,利用小宝宝机体稚幼、生机勃勃的特点,刺激长骨头加速生血,以补充体内血液总量的不足。
(4)此病的按摩手法
①振颤法。将患儿置于仰卧位。用手掌抚于小腹部,以关元穴为主,同时作顺时针揉法36次;再用掌根从关元到中脘穴行振颤法1~2分钟。
②腹部波形揉法,,将患儿置于仰卧位。医生在腹部用双掌作波形揉法,重点章门、天枢穴。按摩后可有患儿肠蠕动加快、肠鸣音亢进等现象。
③用拇指点压气冲穴,但时间不宜过长,可使大腿内侧有发热感。
④在双侧下肢进行多指拿揉法,重点按摩于长骨端处,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连接处,还可加用搓法。可重点髀关、血海、梁丘、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公孙等穴位。
⑤将患儿置于俯卧位。沿督脉由长强到大椎穴进行连续提捻法.反复施术。
⑥将患儿置于俯卧位。用双手大鱼际在患儿背部由督脉向两侧进行快速分合法,至局部有热感为宜。
⑦点揉脾俞、胃俞、肝俞、心俞、肾俞、膈俞、承扶、委中等穴。
⑧沿腿后侧进行拿揉法,重点按摩于长骨远端;搓揉环跳、绝骨等穴。
⑨将患儿置于正坐位。轻揉素髎穴,也可在鼻翼两侧进行揉法。
⑩揉百会穴,点揉天柱穴。在两臂进行多指拿揉法,重点按摩于长骨端,按摩法与下肢相同:重点天宗、曲池、太渊、内关等穴。
爱心提示
(1)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偏食。
(2)治疗中可配合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