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后天性耳聋首先要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传染病与炎症。如果儿童有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应及时治疗。哺乳时必须防止乳汁流入咽鼓管。此外,型保持耳道内的清洁卫生,防止脏东西进入耳内。其次,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医务人员和家长一定要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第三,要注意避免耳受伤:一方面要防止耳部受到撞击,另一方面要避免接触噪声。
  中耳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耳聋原因,因为影响的是中耳,一般为传导性耳聋,有时还可影响到内耳,发生混合性耳聋。小儿中耳炎主要指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这是小儿最常见的耳病,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关系密切。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咽鼓管尚束发育完全,短、宽而平直,致病菌最容易沿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哺乳时小儿平卧或侧卧,或进乳太急而致呛咳,这两种情况均可使乳汁流入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婴幼儿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发炎者较多,可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婴幼儿抵抗力低,易患传染病,也可并发中耳炎。
  (一)如何防治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压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不能维持中耳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平衡,致使中耳鼓室内空气逐渐吸收且得不到相应的补充而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内的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中耳内有液体积聚,郎为分泌性中耳炎。
  1.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小儿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小儿听力下降最常见的病因。临床早期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很低,常发生漏诊或误诊,甚至在发生中耳粘连而引起耳聋时仍未得到明确诊断。
  (2)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会侵及咽鼓管,引起咽鼓管黏膜肿胀,造成咽鼓管阻塞。
  (3)气压损伤:飞机上升、下降过嵌,中耳内压不能盈时平衡而相对地变为负压时,可引起中耳积液。
  (4)鼻咽部肿帽:如鼻咽癌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这在儿童比较少见。
  2.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应及时彻底清除鼓宣积浚,改善鼓室通气和预防鼓宣黏膜粘连,可进行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或鼓膜置管术,对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应早期手术。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如不治疗或治疗不当,长期炎症刺激可引起中耳内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导致粘连性中耳炎,影响听骨链的活动,造成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患分泌性中耳炎时,中耳积液内古有-些毒性物质,可通过一个叫圆窗膜的结构达到内耳,长期作用可造成内耳中毒,引起不可逆的神经性耳聋。围此,对分泌性中耳炎应积极治疗,防止发生神经性耳聋给患儿日后带来极大的痛苦。
  (二)怎样防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口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细菌主要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小儿咽鼓管比成人短、乎而宽,咽口位置较低,咽部淋巴组织丰富,腺样体沟裂和扁桃体隐窝可隐藏细菌与病毒,而且小儿的中耳局部免疫功能发育不全,防御能力差,或因哺乳位置不当,所以引起中耳炎的机会比成年人更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时,患儿常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较大的儿童会说耳朵痛,不能诉说的孩子常摇头抓耳、烦躁不安,严重者甚至发生抽搐。因此,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彻底地治疗。早期应足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促使炎症消退。若鼓膜红肿,中耳已发炎化脓,可切开鼓膜排脓。一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可治愈,甚至恢复如常。如未干正确、及时、彻底的治疗,严重者可引起可怕的颅内外并发症,以至威胁生命。
  婴幼儿鼓膜相对较厚,富有弹性,中耳炎时不易穿孔,甚至中耳已蓄脓,但鼓膜仍无显著红肿,因此容易漏诊。一般可使鼓膜穿孔,发生耳道流脓,当脓液从中耳通过鼓膜穿孔流出耳道后,患者的发热会消退,耳痛亦会减轻,甚至消失,听力亦会有所恢复。碰到不负责任的家长可能以为中耳炎已经好了,听之任之。其实炎症井来治愈,而演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果鼓膜穿孔长期存在,每当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时,或游泳、洗头,耳道进水时,又可流脓,反复发作,可迁延终身,听力亦逐渐下降。此称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发作频繁,病变可侵袭中耳骨质,而引起骨疡型中耳炎,有的甚至形成胆脂痛,称为胆脂瘤型中耳炎。
  治疗方法:单纯型者耳流脓时,可滴用泰利必妥滴耳液等以控制感染,井创造条件做鼓膜穿孔修补术。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常要手术治疗,并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或改善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