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与疾病的关系,早为我国古代医学所重视,并做了深入研究。如《内经》中记述有:“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特别重视疾病的季节性和时令流行病的研究和总结。
  为什么疾病与季节有关呢?
  春季,是由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出现,气温忽高忽低,这往往降低了人们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故容易引起感冒、咳嗽等上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夏季,是一年中气候最炎热的季节。有时在暖气团控制下,气温高,湿度大,风小,这时人们往往感到闷热、气促、易倦,体质弱的人在阳光下曝H西或在温度高而又不透风的屋子里呆久了,还会引起中暑。另外,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蚊蝇多、病菌传播快,因而容易引起消化道传染病或其它疾病的流行。
  秋季,是由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候不正常,因而患慢性气管炎的病人,病情将加重。
  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冷的季节。气温下降,哮喘病发作增多;寒冷季节对心血管系统病人十分不利,国外研究发现:冠心病和中风的病死率与月平均气温有显著相关。在寒冷的冬季死亡率高,而温暖的冬季死亡率较低。
  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变化,所以能加重或诱发某些疾病,关键是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主要是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功能异常,使一些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组织胺类物质增多,机体的应激性增强.免疫功能减低,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加速,招致了气象病和季节病。当然,有过敏体质的人,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的人,情绪不稳定的人,身体内外环境亦不稳定,对外界变化应变力差,更容易患病。
  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气候变化特点,注意养生,可以避免或减轻疾病的发生。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精神疗法和康复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