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红星村,除了生病和下雨等特殊原因外,每天早上六点左右,71岁村民李存德都会从家里带上两个书筐,拄着拐杖去村委会对面的小集市“占位”。
一个多小时后,他换上邮政工作服,从家中拉上小车,去农家书屋带上一百多本图书,开始到小集市“摆书摊”……
为村民提供图书免费借阅服务这事儿,李存德做了十年。
摆书摊
1992年,因公受伤的李存德提前退休回到家乡,发现村中信件无人送,于是便主动请缨成为村里的“邮递员”。2014年,在当地村干部的推荐下,李存德成为红星村委会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
起初,前来看书和借书的人并不多。“要看书就得到村委会办公楼内看,村民们不习惯,每天早上就四五个人来。”李存德说,后来经人提醒,“把书拿到街上试试”,他才受到启发。
2019年,李存德将农家书屋里的书报杂志,连同各方捐赠的图书,拉到村委会对面集市上,供村民们免费借阅。担心村民没有位置“准时看书”,李存德总会早早“占位”后,再拉着自制的手推车出来“摆书摊”。
“摆书摊”的时间只有两三小时,但书摊却花费了李存德许多心血。“我花了100元买了两个篮子,200元买了小推车,挂上风车,自制简易报架……大人小孩都爱来,报纸也不会被风吹跑。”李存德详细地介绍着“流动书摊”搭建过程的点点滴滴,“搬书摆书时间要快,不然村民们就要一直等。”
书摊上的书籍,有县上统一为农家书屋配发的,有相关单位帮他争取的,还有爱心人士捐赠以及李存德本人“要”来的。“书在农村都是宝贝。”李存德说。
在他的口袋里,随身带着小笔记本和胶水,方便随时在摊位上“修书”和记录,破损严重的书,李存德会带回家中“修补”。
十年来,图书增多,看书的村民也多了。从“固定书屋”到“流动书摊”,李存德本子里详细记录着村民们的借阅信息:2014年到2018年期间,累计有3800余人次读书;2019年到集市上摆放“流动书摊”后,人数一直增长,2023年达7500余人次。“现在一个早上,会有十多二十人来看书。”李存德说。
讲道理
“来看书的村民,年纪最大的有94岁,最小的有3岁,他们最多有二十分钟时间在书摊前看书。”李存德说,村民要去田间地头干活,只能见缝插针找时间。“有的村民会到书摊将书借走,有的会找我订阅报纸图书。”仔细记录在自制的《农家书屋出版物借阅登记簿》后,李存德还会免费给村民们送书。
刚开始,许多村民觉得他就是“三分钟热度”,但随着时间推移,村民们渐渐改变了看法,不仅时常坐下看书,有时还会给他的书摊“撂”上几个水果、几颗糖。李存德回忆,“村民们常说,你为我们做好事,我们也要‘撂’点东西给你吃。”
让李存德特别感动的一次是,他刚把书装上手推车后,车胎突然坏了,村民们得知消息后便立即前来帮忙,拎篮子、帮忙开车、运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李存德的书摊不仅是红星村群众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一个小课堂。“看书要有木匠钉钉子的精神,要挤出时间。”李存德常常和村民说,“早晚各看书5分钟,一天就看了10分钟,十天就是100分钟。”
在他的倡导下,许多村民不仅自己看书,还带着家人来。“以前有些人好多字都不认识,现在自己基本都能看懂了。”李存德笑道,“有老人带着孙子来,多调皮的孩子在书摊前,都会认真看书。”
促阅读
李存德认为,推荐读书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去理解对方的过程,“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荐他读书?别人是否能理解你?这些都很难。”为了让村民提高阅读兴趣,他常根据村民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推荐不同类型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