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透于生活的兰文化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 X% C, v C5 z# d+ ~
4 s* p. W) |8 w, r# t大理是一个亲和、温存和善意的城市,人们恬静闲适的生活,与兰花相得益彰。
3 m0 H# M- Y* @4 M0 `9 R0 |) t" O8 b+ [5 s8 q/ w& ]8 } O0 g3 U
据说,古城有一条不成文的风俗:盛开的鲜花,要从庭院里拿出来,摆放到自家大街门前,供街坊邻里以及路人一同观赏。在大理,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花种花,庭院内四季花开不断。$ @5 m! ^# G. R9 E; C
9 P) F$ n) C! Z# z, n9 Q
众多的花草中,大理白族钟情于兰。有人说,这是因为兰花淡雅、素净,与白族人与世无争的恬淡性子相应。在古城漫步,偶然朝小巷里某个门洞大开的小院一瞥,深处全是兰花、文竹、奇石。而无论走进哪一个村寨,都可以找到几个用“兰”字取名的姑娘,如金兰、素兰、春兰、爱兰等。
" y1 W5 Y3 [& v: h; K$ L
* C* R( E; I/ V) @$ d兰花还催生了民间习俗。从五朵金花到赶花节、朝花节、插花节,随处可见兰花的踪影。+ F* g0 [' K, o4 x5 y% w7 D
4 Q4 i2 p8 j- C5 i, Y9 ^" t& q! d) r兰花的踪影不只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还出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里。) S: U% l& k5 V$ k1 w- u7 ^: w
3 w3 X# Q3 c3 P4 S3 O8 d1 `
明代《南中幽芳录》是第一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兰花专著,也是西南地区最早记录兰花赏鉴史情的专著。它记载了大理地区38种家养兰花的花容花貌及其产地和生长环境与习性。它的发现,确立了大理在中国养兰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兰花历史也被重写。9 Z/ p/ K. W- W0 _4 T
: @2 g' Q& m# O t/ L而从古代和现代文人留下的脚印中,搜寻他们放大的歌声,便能看到这样的诗句:“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苏轼)、“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香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苏辙)、“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杨万里)。
( t$ t8 q6 ^9 P) Q& \" c0 `' D3 D3 c' t2 n, ]
女儿名兰以寄望,艺人绘兰以寓意,诗人咏兰以言志,女人比兰以示美,男人慕兰表痴心。在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家的渲染中,兰花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品格。高洁、清雅、幽香,兰花弥漫于园林、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有行家说,古往今来,人们爱兰养兰,其实是养德养生、养心、养性。7 E9 F! {) p* e1 k$ a
/ X7 d# S( y/ t2 |0 t2 H而在历史和人文的浸润中,兰花也成为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F! K2 o) \# f# B# k, E
& t2 O0 e. Y& N5 J5 s*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