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透于生活的兰文化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l5 k+ P y1 d/ T' ?* x
, @' W7 \% s5 _$ s8 ?8 S
大理是一个亲和、温存和善意的城市,人们恬静闲适的生活,与兰花相得益彰。
, g9 T: f; B- O4 q" c/ ?" D2 W; S" \4 F K) B
据说,古城有一条不成文的风俗:盛开的鲜花,要从庭院里拿出来,摆放到自家大街门前,供街坊邻里以及路人一同观赏。在大理,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花种花,庭院内四季花开不断。; K" i8 M( h& G& M# \( R
& P( F" V3 i* p/ ~( k众多的花草中,大理白族钟情于兰。有人说,这是因为兰花淡雅、素净,与白族人与世无争的恬淡性子相应。在古城漫步,偶然朝小巷里某个门洞大开的小院一瞥,深处全是兰花、文竹、奇石。而无论走进哪一个村寨,都可以找到几个用“兰”字取名的姑娘,如金兰、素兰、春兰、爱兰等。( s* O8 U' t5 t; ^7 ?" s! v! P, {6 ~! b
9 _( F9 R" T+ ]7 ?. R; }兰花还催生了民间习俗。从五朵金花到赶花节、朝花节、插花节,随处可见兰花的踪影。% p, l5 T7 v1 ?; u
" ~$ _9 V8 P: u0 u. W: N: o) q3 W
兰花的踪影不只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还出现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里。
0 M- U9 n) w& W; W3 m9 `1 s
6 I8 B5 K6 _* G4 ~! [4 t; g) J4 @明代《南中幽芳录》是第一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兰花专著,也是西南地区最早记录兰花赏鉴史情的专著。它记载了大理地区38种家养兰花的花容花貌及其产地和生长环境与习性。它的发现,确立了大理在中国养兰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兰花历史也被重写。
$ ]+ N. h: Q7 \, h/ l
8 B, }4 q6 A7 L( G. e而从古代和现代文人留下的脚印中,搜寻他们放大的歌声,便能看到这样的诗句:“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苏轼)、“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香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苏辙)、“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杨万里)。
$ k9 h1 K: k9 G4 N3 k$ x; f. R
% X! l- J- X1 ~) g女儿名兰以寄望,艺人绘兰以寓意,诗人咏兰以言志,女人比兰以示美,男人慕兰表痴心。在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家的渲染中,兰花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品格。高洁、清雅、幽香,兰花弥漫于园林、文化、旅游等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寄托。有行家说,古往今来,人们爱兰养兰,其实是养德养生、养心、养性。3 u0 g4 L" w" @0 g
: ^2 x5 J1 q, J2 ?' r, H% A$ f* J
而在历史和人文的浸润中,兰花也成为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8 k% W4 C# k3 d
6 R% Y9 p/ A- a+ t; p M'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