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人在 发表于 2013-3-4 23:11:35

白族歌者的灵魂——大本曲

白族歌者的灵魂——大本曲

2011年10月11日14:26         手机看新闻

  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了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三腔九板十八调”为音乐体系,以“三七一五”的白族“山花体”诗歌为主要唱词规范,以“花上花”、“油鲁油”、“翠茵茵”、“捞里捞”等“四大韵”为唱词音韵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曲种。

  大本曲产生的时代,目前尚无定论。据公元963年北宋王溥撰写的《五代会要》卷三十“南诏”条记载:“续有转牒,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所署有彩前笺一卷,转韵诗一章,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现代着名学者徐嘉瑞在其着作《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论述,“其时为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公元九二五年,距今一千多年,所云诗三韵,有类击筑词,可能就是“大本曲”的唱词”。如此说成立,则大本曲的产生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因为大本曲原只在民间流传,到引起王室、文人的兴趣,加以效仿,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部分当代白族学者和民间艺人以大本曲艺人的师承关系、曲本的传抄以及白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等为依据,推断大本曲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现有多册清光绪年间的大本曲手抄本留世)。但即便依此说法,大本曲艺术的产生也有六百年以上的历史。

  A 三斋不如一曲

  大理白族聚居地区,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三斋不如一曲,三斋不如一戏”。这里的曲即指大本曲艺术。大理白族人逢年过节、生子、祝寿、农闲、工暇,都要弹唱大本曲。大本曲在大理白族的婚丧习俗以及宗教祭祀中还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之一。甚至,某些曲中的人物原型,还被当地白族群众虔诚地奉为“本主”。

  大本曲的演唱一直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白族民谚说:“年年三月开曲头,一唱唱到九月九”。这就是说,大理白族群众一年中就有半年的时间是在演唱大本曲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本曲的传统演唱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开曲头”,然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初九才“关曲门”。这个时期正好是大理白族一带农村农闲的季节。白族传统的节日庆典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星回节、七月半、中秋节等都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是大本曲演唱最频繁最热闹的时期。此外,按照大理白族的习俗,大本曲有“高台教化”、“劝化世人”、“宗教祭祀”的作用。因此,在婚丧嫁娶以及小孩满月、为老人祝寿、祈求家庭吉利等仪式中,都要请艺人到家中演唱大本曲。往往是一唱便不能停住。在闻讯而来的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一般都要连唱数天,甚至半个月。

大理人在 发表于 2013-3-4 23:11:50

  B 大本曲特点 音乐服从语言

  大本曲的曲本,由唱词和说白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赵丕鼎介绍说,大本曲以唱词为主,说白次之。唱词的基本结构是“三七七五七七七五”或“七七七五七七七五”,即一段唱词由8句组成,前4句为上半段,由一个3字句、两个7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后4句为下半段,由3个7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或上下两半段都是由3个7字句和一个5字句构成。演唱时,一人手持三弦伴奏,一个手执纸扇或手绢演唱。开始,先要弹奏前奏曲“大摆三台”或“小摆三台”。演唱者用惊堂木击桌数下,引起听众的注意。然后吟一首开头引子的开场诗,再演唱曲本。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除演唱外,还配以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和简洁多变的手势。

  大本曲的艺术效果,全部是用音乐和语言来完成的。在要求语言必须服从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音乐必须服从语言;伴奏要服从唱腔。大本曲腔调的形成,基本上是以语言声调为基础的,“依字行腔”是大本曲最显着的特点。旋律的进行与声调的升降保持一致,成为每个演唱者必须遵循的规律。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一般是以声调为主,适当改变旋律的结构。多数是在曲调的骨干音——更多的是对调式起支撑作用的上中音、下中音、属音和主音上进行移位,以适应声调的升降和保持调式的色彩。

  C 曲目源流汉文化占很大比重

  大本曲传统曲目的源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把汉族的一些地方戏曲剧目移植、改编,形成自己的曲目,这在大本曲传统曲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际上,许多经过移植的白族戏曲剧目,不仅艺术形式已适应了大本曲的艺术特点,而且在主题上、人物形象上,甚至在情节中都溶进了白族人民自己的东西,加进了大本曲艺人自己的创造。汉族名剧《柳荫记》,其剧本中的主角梁山伯和祝英台到了大本曲曲本里,就变为上山打柴、下地做活的劳动人民的子女了。他们的立身行事,都深深地打上了白族人民性格的烙印。至于大本曲《柳荫记》的后本《山伯访友》,则情节更为离奇。它叙述梁祝二人化蝶之后,各为仙人所救,两人于是进山拜师学艺。最后艺成而归,报效朝廷。两人通过带兵打仗,惩杀恶人,终于获得了大团圆的美满结局。

  大本曲传统曲目的第二个来源,是从过去长期流传于白族民间的劝人行孝的“劝世文”中衍化而来,这种曲本以宣扬所谓的封建“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倡导“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过去在农村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市场,现在已基本不再流传了。

  大本曲传统曲目的第三个来源是取材于白族人民自己的民族生活、历史以及故事传说,这是大本曲传统曲目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这部分曲目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是上乘之作,深受广大白族民众的喜爱。代表性曲目有《白王的故事》、《磨房记》等。目前,大理市收集到的大本曲传统曲目达151本,现代曲目有80多本。

  D 国家级传承人赵丕鼎

  大本曲自产生以来,主要流传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的大理市、洱源县、宾川县、云龙县、鹤庆县等白族聚居地区,而尤以大理市最为兴盛和普及。尤其到了当代,大理市已成为大本曲演唱名副其实的活动中心。以大理古城为界,形成了南腔、北腔、海东腔三大唱腔流派,南腔优雅、北腔高亢、海东腔平和。赵丕鼎唱的就是北腔,又称“哭腔”,是极耗体力的一种唱法,特别是丧事,是要唱得主人家掉泪的。赵丕鼎年近70,但看起来还是50出头的样子,据他说,他最长曾唱过45天,现在一场30个小时的演出他也能连唱5场。赵家从祖父开始,父亲、兄弟都是唱大本曲的,许多活动庆典、红白丧事、新房上梁等都会要求大本曲的艺人唱上一曲。赵丕鼎从16岁就开始,靠三玄琴、金檀木和一把折扇一直到唱现在。在保养嗓子方面,赵丕鼎的秘方就是热水,唱了一辈子大本曲的他从来不喝茶或凉水,“就像打铁一样,正火热的时候浇上凉水,再坚硬的铁条也会折断”。赵丕鼎平时忌酸辣和酒,如今张口依旧如雷贯耳,声不可挡。

大理人在 发表于 2013-3-4 23:12:05

  E 大本曲发展

  目前,大本曲老艺人也通过收徒弟、办培训班等自发行为,培养和培训了众多大本曲新人,例如赵丕鼎,赵丕鼎的左腿行动有些不便,三岁时脚上长了脓疮,因当时家里比较困难无钱治,等到脓疮慢慢好了之后就出了问题,但还是走街串巷演唱了一辈子。现如今赵丕鼎已经培养出一大批继承人,他的二女儿赵冬梅已经唱到了央视。

  在大本曲艺人培养和培训工作得到大力开展的同时,大本曲的演出队伍和演出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自1991年开始举办三月街民族节大型文艺活动以来,仅正规性的规模宏大的大本曲演奏大赛,就在街场上举办了20多次,演奏场次达1000多场,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每年都难以计数。另外,在接待丹麦等一些国家的文化来访当中,大本曲都是作为首选的演出节目之一,深受外国友人赞赏。其次,大本曲艺术已广泛地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与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不需逢年过节,不需庙会祭祀,大理市的白族人民都可经常性的欣赏到大本曲的演唱,赵丕鼎等第二代艺人每年演唱都达200余场次。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理市从事营业性演唱的大本曲艺人达100多名,每年营业性演唱累计达到1000多场。至于娱乐、业余性的演唱就根本无法统计了。

  来源:《云南信息报》
(责任编辑:徐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族歌者的灵魂——大本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