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精准识别“回头看”,反复到户过“质检”
核心速读祥云县辖8镇2乡139个村(社区)119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8万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属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祥云县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县之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7年末,3个贫困乡镇、64个贫困村已全部稳定有序退出,8862户32764人建档立卡人口已稳定脱贫7092户27215人,未脱贫1770户554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8%降至2017年的1.44%,累计减贫率83.07%。
脱贫经验
履行“生死状”,压实责任保精准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高效落实攻坚任务。一是党政“一把手”率先扛起主责,三级干部层层落实《脱贫摘帽政治生命责任状》,固化“拼死顶上、没有退路”决心行动,筑牢“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有担子”的责任体系和攻坚态势。二是县级领导冲锋在前,带头下沉走访农户,深入基层解剖麻雀、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完善措施。一线干部吃住在村,因户因人精准帮扶,挂包干部常入农户“拉家常、送温暖、解难题”,企业和社会组织常态开展“送技术、送岗位、送市场”。三是对岗对责挑骨干,专人专责管业务,遵照程序与标准,精准识别“回头看”,反复到户过“质检”,严格自检自查和行业审核认定,严防错漏真脱贫。
算好“几笔账”,稳定增收保脱贫
坚持产业和就业并重,算好经营性、资产性、工资性、资本性、转移性五笔收入账,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发挥村党组织牵线搭桥作用,依托县境内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州级以上农业企业、9个省州级农业庄园,以及1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下足“引企入村、引户入企”功夫,实现户均至少有一项稳定增收产业、至少加入一个新型业态。二是打造百万亩种植基地(68.9万亩核桃、15万亩蔬菜、10.3万亩蚕桑、8万亩烤烟、7.2万亩特色水果、2万亩中药材),壮大高原特色农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培植“烤烟+秋豌豆”“桑树+马铃薯”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推广土地流转“三入有三金”(入土地、入劳力、入资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资金投入有股金)发展模式,实施50万头生猪养殖和光伏扶贫等项目,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健全转移就业机制,采取大批量劳务输出、季节性就近务工、公益性岗位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全县农村劳动力25万多人中,有1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累计有建档立卡人口2万多人次稳定就业增收。
聚合“多方力”,做实民生保稳定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力、盘活项目资金支撑力、汇聚社会组织援助力、激发群众主体内生力,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一是3年来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其中脱贫攻坚方面整合投资58.9亿元,实施完成52310户危旧房改造(21591户危房改造和30719户住房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水网建设、路网通达、公共服务均等化多项工程,“穷在水上”“困在路上”等主要贫因有效破解,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二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标准,坚持档内档外一个样,用足政策扶困帮弱,筹资聚力全面覆盖。有效落实消除危房保障安居,提升人居改善环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龄子女就学就业;健康扶贫“五重保障”,看病就医负担减轻,“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助残养老全面覆盖等民生工程。三是坚持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制定后续巩固实施方案,完善行业扶贫3年计划,精细县级项目库、乡镇路线图和村级施工图,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确保稳定长久脱贫,精准帮扶未脱贫人口。
注重“小细微”,精益求精保摘帽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把握政策精准落实落地的基础上,还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在细节上着力,才能顺利实现摘帽目标。一是消除“一个风险”。针对一家人实际共同生活、共享收支,但家庭成员分成几个“户口”、部分农户恶意“分户”或子女完全有能力但不赡养老人等问题,通过入户工作和并户处理,督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妥善化解潜在风险。二是注重“两个基础”。打牢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实施自然村通达工程,在行政村全面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村也通硬化路;逐一核实水、电及通讯信号是否保障到位,消除“盲点”“盲区”“死角”。抓实建档立卡业务基础,确保建档立卡户家庭张贴的各种卡表与农户实际情况一致,农户的表述与卡表内容一致,确保档案精准。三是把握“三个细节”。反复开展“一户不漏、一项不缺”的自检自查和“补短板”工作,确保到户“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达标,严防错退与漏评;预先排查和分析可能出现的疑似风险问题,提前收集固定好相关证据材料,确保真实、客观、可信;组织全县各级干部,尤其是扶贫第一线干部学习脱贫攻坚政策和纪律,确保他们既熟悉“村情、民情、贫情、户情”,又牢牢掌握政策业务。
(资料来源:云南省扶贫办)
附件: 文章来源:云南网:吴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