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人的情人节——绕三灵
大理白族人的情人节——绕三灵;关于爱情这档子事,喜欢的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失去的怀念,相见的恨晚。你若说,小编又在老生常谈了。满大街都在上演着名叫《终其一生,都满是遗憾》的七点档肥皂剧,哪里不是这个样子,
其实还真不然,大理白族有个节日叫绕三灵,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绕三灵是白族人的情人节,更是能为社会、家庭、道德接纳的幽会节。当然这个幽会也仅限于已婚男女,双方在绕三灵期间可自由外出幽会婚前的"老相好”,昼行夜宿于寺庙和附近林木河畔,沿袭着古代“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遗风。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7/6f76101038ac4fcda696ec59107da8ed_th.jpg
早期形态
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但追根溯源应是由民间“祈雨”活动演变而成。
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国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樊绰《蛮书》就记载了绕三灵活动的早期形态;另据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春季下浣,男妇成集,殆千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
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先民,在水稻栽种之前,必先要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祝愿五谷丰登。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热闹的绕三灵民俗盛世。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7/5aae394931ba47919ff4408f34da963c_th.jpg
第一阶段衍变
因特殊的战争环境,绕三灵逐渐演变为人类繁衍、生育需要的节日。
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王阁罗凤率妻女赴成都会议,途经唐设在滇西的姚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张虔陀强奸阁罗凤的妻女,又向朝廷诬告阁罗凤谋反。引起阁罗凤极大愤慨遂举兵攻陷姚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战争”
此后,大唐王朝多次派兵来攻打南诏国,南诏打败唐朝以后,利用战俘唐军汉人中文化较高的人材,在各方面传播培育南诏土著民族,在文化、医学、军事、种养业和冶炼、政治等方面得以较快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接着便四处用兵,向周边地区掠夺财物,扩张土地。
但是在那种冷兵器的年代,战争打的就是一个肉搏残杀。南诏国因为战争年年,国内男丁骤减,寡妇居多。而在人口就是生产力的时代,南诏国这样不大不小的政权,它既要维护国内的统治,又要抵御外敌,甚至还要侵略他国,同时还需要进行生产,这就需要很多的人口,特别是男人。
为了加快人口繁衍,南诏国一方面派兵攻打成都等唐王朝统治的人口繁茂的城市,去抢会手艺的男人回来,强行跟南诏国的寡妇婚配。另外,借助白族绕三灵这个节日,在这三天的时间里,要求南诏国的各王公贵族,将自己的男性奴隶、仆人放出去参加节日,而国内的寡妇、单身女性,则可以在绕三灵这三天的时间里,只要看上哪一个参会的奴隶或者男子,就可以将其带到附近的树林里,尽情享受性,并达到怀孕生子的目的。
这个风俗,一直持续到南诏国灭亡。
到了大理国时期,统治者大理段氏崇尚佛教,不喜征战,国家少有战争,大理国人口开始稳定增长。到这个时期,绕三灵这个传统节日,除了没有孩子的父母去求子嗣之外,也有年轻人、情人去寻欢,但参加的人数和规模已经远远达不到南诏国那样的标准了。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7/493a97ca883e4d799b7d69f5415820b2_th.jpg
第二阶段衍变
受汉文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婚恋自由的大理国人也开始出现了有情人不能携手终老的悲剧,绕三灵成了情人们幽会的节日。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率部攻大理(今属云南)。俘获段世。不久,明军分兵攻取了云南全部。 大理实行文化灭绝政策,并强行推广当时所谓的汉文化,直到清朝,甚至解放前,受汉文化中婚俗文化的影响,大理也慢慢开始实行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仪。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7/44d3c29beb5c43adb1d88906092005ab.jpg
《蛮书》卷八《蛮夷风俗》清楚的记载了未婚男女寡妇鳏夫在婚前可以任意“欢乐”,最终与最恩爱的结合,老情人们都来送一程“私夫夕来相送”,一但结婚后继续“乱来”就会被处死,大富人家、官宦子弟用钱赎命,仍然要承担发配丽水瘴地的严重后果。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南诏婚姻制度的大概,在“领导干部”妻妾成群的时代,南诏“中央领导”还是非常人性化的:结婚之前爱怎么玩怎么玩!
汉文化的入侵,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矛盾出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此类情况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了很多悲剧的酿制。比如根据学者调查,丽江纳西族为了反对这一封建婚俗,可考的殉情人数至少在十万以上,而这基本都集中在明朝到解放前这短短三百多年的时间里。
万幸的是,因为绕三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殉情的悲剧在大理少有发生。
大家都知道,大理白族有母性崇拜的悠久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底蕴浓厚、包容,民俗民风较为开化。于是白族人选择了绕三灵这个传统的节日,允许甚至鼓励男女与自己婚前的恋人相会。为不能成为夫妻的情人提供几天社会、家庭允许、不受道德谴责的公开相处时间。
就像有些参加节会的老人唱的:“我牙已经脱落了,唱不成歌了,但我要来默默与你坐一会!”
绕三灵在活动中保留一些古老群婚遗俗,是白族社会尊重女性、承认妇女地位的集中体现;活动的文化内涵中传递着白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信息。在活动中,白族男女可以通过对歌等形式,建立较为隐秘的情侣关系。这种道德规范的嬗变不仅暗涌着白族对于儒家封建礼教的修正,而且还表示了对人性的极大。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7/811b2e994ad14cf3bcb25011f214a45c_th.jpg
第三阶段衍变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作为开放、包容、人性化的少数民族白族,基本已经不会出现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了,因此绕三灵中的情人约会已经不再成为绕三灵的主要内容。绕三灵更加偏向宗教意义。
三灵,指位于大理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神都”——五百神王庙、位于喜洲东部的“仙都”——洱河祠。
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老少,都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马久邑村止,历时三天,主要是串游这三个寺庙。
绕三灵活动的核心,便是各村组成的寻祭队伍,他们代表着各村本主前往“神都”朝拜供奉于此的最大本主“五百神王”。他们以村庄为单位,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从四面八方赴会。
“绕三灵”队伍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霸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形成数万人参加的活动。
途径村寨时,游人争相购买象征辟邪的太阳膏,象征女子健康的幼儿小花鞋,象征五谷丰登的花串和小棱角等。人们把太阳膏贴在额头,把花串等挂在胸前,一路吹吹打打,兴高采烈,朋友相见叙旧,情人相机谈情,场面宏大热烈。
行至傍晚,游人便三三两两地在田野和树林里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茶煮饭。饭后,在寺院内外场地,老人一边喝茶,一边弹三弦,唱“大本曲”,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使这里成为“绕三灵”活动的中心场所。
四月二十四日,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
四月二十五日,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
在这3天里,“绕三灵”的人们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27/3ca12443eb684f3891da70c58e924227_th.jpg
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活动规模庞大,巡游空间广阔,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