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ongfeng028 发表于 2017-12-13 09:34:39

大理永平:千年博南古道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新时代新起点,发掘、研究、利用、推介以博南古道为代表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博南古道马帮
最近,“2017云南·大理永平第二届博南文化节”在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永平举办,以“千古博南,味道永平”为主题,推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11项文化活动,呈现了永平多彩灿烂的历史民族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其中,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永平县文联联合主办“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博南古道的历史影响、文化遗存、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兰津古渡霁虹桥(图片提供:永平县委宣传部)
史料梳理与实地踏勘
参加“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的8名全国知名历史地理学专家及相关单位的历史文化学者,分析研讨并实地考察了博南古道的历史状况和当前遗存,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古道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进行史料支撑和实地印证。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对博南古道部分沿线建筑、碑刻等历史遗迹进行观测、记录和拍摄,对古镇的店铺、民居、古邮旧址,古桥、关隘进行观察研讨交流。
滇西永平,古称博南,漫长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穿境而过,史称博南古道。
《后汉书》卷七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种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阳七千里,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度兰仓,为他人。’”
这一记载说明,公元69年设置哀牢县、博南县和稍后设立的永昌郡,使汉武帝开始谋求开通的西南国际通道至此得以打通,也使永平(博南)成为滇西较早设治开发的县级政区。其中记载的这首古老歌谣,生动记述了博南道的开发时间、过程、目的和行经地点,为后人研究博南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
博南古道的开通,使西南丝绸之路与后来的西域道一起,形成汉晋时期中国与南亚次大陆文明发祥地印度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南北两道。往后几百年,南北两条丝路遥相呼应,共同担负着中国对外交通的重任。之后历经隋、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各代不断扩修铺设,这一国际通道长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南、巩固边疆、沟通外邦的主要通道。
在永平杉阳古镇,具有明清风格的街巷、民宅、石板路、驿站、马厩等历史遗迹至今尚存,从中可以想见当年古镇的繁华。从古镇到霁虹桥,途中必经一道残关,这里是从杉阳坝子上坡再下坡到澜沧江边的唯一垭口,可以看出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拱形关门上写着“觉路遥”三字,据学者研究,关门的两面从前分别书写“雄关耸峙”和“觉路遥远”,后来由于岁月久远和风雨剥蚀,“雄”字和“远”字不存。民间传说,“觉路遥远”是康熙皇帝亲书,但据当代学者考证,上述八字是清嘉庆年间永昌府官员李文渊书写。
霁虹桥史称兰津桥,以西汉“兰津古渡”得名。此地在三国时期已建有竹索桥,元代曾改建木桥,明成化年间(约1476年)由江顶寺了然和尚用化缘得来的资金将桥改建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兵备副使王愧修建。霁虹桥在历史上曾数次损毁,又数次重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从霁虹桥经过,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描述了霁虹桥及其关隘和附属建筑,桥的东面“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他赞誉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中国科技史》一书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
专家学者从澜沧江边出发,向西沿着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行进观察,雄关漫道,沧江险浪,蹄痕深深,悲怆豪雄之气油然而生,让人忆起民国年间谢式南的诗:“笑指青天月一弯,请歌一曲博南山。博南往事君知否?金齿西来是汉关。”

古道雄关“觉路遥”(图片提供:永平县委宣传部)
历史遗存与文化遗产
南方丝绸之路穿过云南,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连接起来。博南古道自开通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以马帮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沿线地区和延伸到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方位、多层次交往沟通,提供了可靠和可持续的依托。
博南古道沿线,历史文化踪迹甚多,如博南山上有永历帝寄居过的永国寺,金光寺则有“大清莲花古弥勒道场”之誉。厚重的古道历史和重要区位,留存下开放包容的永平边屯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保留和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永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其中,龙街安吉苗族《嘎蒙卡兜》舞和“永平黄焖鸡”分别列入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第三批就有27项、传承人32名。《嘎蒙卡兜》舞源于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传统苗族打歌,保留了苗族原生态的打歌形式和新的少数民族艺术元素,使历史性、原生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完美融合,2013年荣获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永平的彝族刺绣、苗族刺绣,历史悠久,纹样奇异,色彩绚丽,针法多变,具有强烈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永平的饮食文化与古道历史共生相伴。两千多年间,为方便过往商贾旅人停歇食宿,在博南古道上产生了以马帮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永平黄焖鸡是其典型菜品。它承袭着历代马帮的豪情,形成了“千年一味”的传奇,近年来又获得“滇西一只鸡”“滇西名菜头牌”和“鸡中第一味”等盛誉。
此外,以杉阳霉豆腐、油粉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以腊鹅为代表的清真菜系,成为永平饮食文化的响亮招牌。
逝者犹如沧江水,世事恰似星河流。永平丰富灿烂的文化历久弥新,它必将在新时代放射出璀璨光华。

博南古道过街楼(西翠楼)(图片提供:永平县委宣传部)
丰富资源与当代价值
博南古道沿线,串联着永平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古迹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绿色屏障。有一棵古山茶树高28.1米,成功申报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茶树。此外还有“离天空最近”的“全国最美茶园”“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核桃第一村”等当代品牌和美誉。这些丰富资源,为当前和将来进行美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永平文化自信、深化旅游开发等,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前景。
博南古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更具有当代保护与开发价值。要以博南古道为历史“经线”,把古道沿线及辐射地区的各种资源进行总体布局、充分论证、通盘谋篇、全境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进而开掘出古道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的最大效用。
出席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从多维度、多学科研讨博南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郭声波以《唐代洱河兰沧地区交通、羁縻州与南诏立国的关系》为题,研究唐代洱海地区及古道所经地区的交通和政治经济状况。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李孝聪作了《地图上的博南古道》的演讲。西南大学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蓝勇对《西游记》中南北丝路历史地域原型的研究作了分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交流了《地方治理一例:明代永昌府失而复得之经过》研究成果。复旦大学张晓虹、杨伟兵教授交流了古代、近代滇西北地区宗教文化发展及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云南大学教授陆韧认为,博南道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它的打通为秦汉经营西南夷和开辟西南丝绸之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理大学教授黄正良以《博南古道与杉阳古镇》为题,介绍了杉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价值定位,探索古镇特色和保护、发展思路。永平县文联主席张继强以独特视角,审视博南道的开通、修筑和演进发展的历史。
如何对博南古道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是专家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对此,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用比较的眼光审视博南古道与全国和世界上同类型古道相比所具有的共同点与独特性,阐释博南古道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志。二是博南古道(包括古道和沿途建筑)保护性建设的目标是整旧如故,而非整旧如新,要让现代人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品味历史,而不是低层次的娱乐。三是根据沿途景点和步行游客停宿的规律,建设舒适的驿站式旅店。旅店内多配置旧时拍摄古道的照片、绘画和前人留下的游记片段,特别是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足迹,让游客能够对比和联想。四是发掘利用博南古道沿途的民族产品、民族节庆、民族服饰和民族风俗等旅游文化资源。
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考量,南方丝绸之路从开通之初就是一条国际、洲际通道。新时代新起点,发掘、研究、利用、推介以博南古道为代表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之举。
云南日报 记者 杨文江 沈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理永平:千年博南古道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