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节 发表于 2017-10-3 11:46:44

一见倾心,沉静在巍山利克村的春光里


  大理的巍山古镇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始建于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为砖城,如今风貌依然。
  在巍山古镇不远处,有座利克村,是藏在深闺的一位少妇,纯粹透着质朴,古典中透出温婉,深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少为人知,也少为人识。如果不是热情质朴的地道的巍山土著摄影大师、巍山文化赤子范健华老师带队,我们还真的不知这座安静、幽深,一见如故的古村落。
  就这样,我们一行四人,在阳春三月里,走近了这片神秘寂静之地——



  摄影/朱文鑫
  一走近这座古村落,村口立着一座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颁发的传统古建筑保护的石碑。利克村古民居建筑群背靠青山,前面临箐,布局井然有序,依山势递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6院,上、中排约13院,下排约10院,东南西北各建有一个栅门,所有民居都保存,既为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颇有营寨之感,体现出当时规划建设村落时,明显受到规划人的军事思想的影响。各个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细致精巧,工艺精湛,且多有主人书画于照壁及门窗,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原数户大门门额上曾悬有古匾,现仅存一块清道光二十七年的“盛世耆英”匾。



  摄影/朱文鑫
  穿过这片梨花树林,就进入了村子。与民居群相对的小山包上,建有郑氏宗祠和土主庙,郑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个,土主庙现存明代观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



  摄影/朱文鑫
  对于巍山有着深厚感情的范老师,带着我们一户一户的看。从布局到结构,从木雕到院子的年代,他了如指掌。这个村子虽然外界很少知道,但范老师已经来过30多次,一石一瓦,都被他记录着。



  摄影/朱文鑫
  整个古民居群整体风貌保存完好,格局完整,建筑工艺精湛,2009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作为重大发现登记在册。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朱文鑫



  摄影/朱文鑫
  这里的每一寸光,美的岑寂,春风渐渐吹起,我们穿越在建筑群的时空里,静静的一户一户走,我不知一次的问范老师,这宅子租不租?暖阳斜光影,在民国36年的那一刻沉吟,我久久不愿归去。



  摄影/朱文鑫
  美丽的姜老师亦被这里的古朴和厚重的文化震撼了。她穿越在光影里,一次次回眸,细细回味着古建筑的细节。



  摄影/朱文鑫
  当我们走近这座梅园,是的,我称呼她是一座梅园。在村口,我摘下一枚枚青梅,咀嚼她的特有的滋味,再举头望与梅树相拥的那株梨花时,我们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时光的美丽。走近这座老宅,同样在园子里有一株百年老梅树,依旧青梅累累。这青梅在,竹马呢?



  摄影/朱文鑫
  这真是藏在巍山深处的一块古村落的处女地。三面竹林掩映着古村,一面湖水静静的滋养着这里的村民日夜安静生息。



  摄影/朱文鑫



  摄影/朱文鑫
  这里的民居十分讲究,对联、字画,木雕.....依旧清晰可见。这座古宅高墙里,一株桃花烁烁的开放,越过高墙抬头闹春,古往今来,有过多少风流雅士,热爱着,吟诵着。但真正可以入眼作为知己的,却少之又少。范老师我们一见如故,每天谈饮食、谈摄影、谈风俗,谈古建。这座幽深的古建筑村落里,你看不到匆忙行走的过客,你也听不到摩托车和汽车声,家家户户种花种草,安静地过着简单安静的生活。忽然,想起谢眺曾经唱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佳句来,真想在这里置办一处宅子,喝茶,晒着太阳。



  摄影/朱文鑫



  摄影/朱文鑫
  青青草长静,黄黄刻漏长。独坐谁是伴,紫薇与谁郎。



  摄影/朱文鑫
  我,与时间过得慢而又慢,把自己印在了青砖绿草间。



  摄影/朱文鑫
  那位74岁的老人,拉着我们去他家里。房前屋后,三面竹林。人到一定的时期就特别喜好安静,他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若问他通达的道理,他说,请听我屋子前渔歌的声音。



  摄影/朱文鑫
  天涯静处,只为定格日月光。姜老师一定是喜欢上了这座园子。



  摄影/朱文鑫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样的影壁,这样的青梅绿意,随处可见。



  摄影/朱文鑫
  老墙,老狗,光阴,花开,就足矣了。



  摄影/朱文鑫
  午时,我坐在村头睡着了。春梦醒来,我,隐约记得:我驾着小舟在这古村落的那个湖面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平静如镜。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梨花飞舞,鸟鸣声声,巍山利客村里比往常更清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见倾心,沉静在巍山利克村的春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