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节 发表于 2017-10-3 10:32:51

诺邓:曾经的“盐”村,现今的“腿”村


  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国;如果,不是从朋友的笔尖,诺邓,这个被称为云南十大古镇的地方,我居然就要错过了……有些地方,我知道有一天肯定会专程为它而来。沙溪是这样,同样诺邓也是这样……即使,从所在的沙溪到诺邓要经过7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也认了。



  诺邓,位于大理西北方向的云龙县,从云龙客运站下车还得再花10-15块钱,坐传说中的摩的20多分钟,才能抵达这个千年古村落——诺邓。不得不说,路程略显曲折。



  早于1000多年前,诺邓就已经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小村子,因为盐业,让诺邓一度成为滇西重要的经济重镇。随着历史的发展,解放后,海盐得到新的发展,诺邓也因此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归于沉寂。也正因为这样,但我们今天走进这个千年古村落,才会觉得有一种穿越回某一个时代的感觉。



  “全国首批景观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镇”、“曾经的盐业重地”、“如今的火腿名村”……这些,都可以称为是诺邓的名片。
  坐不更名的“诺邓”,中国古代历史建筑活样本
  坐落于云南大理云龙县北部大山深处的白族村落,诺邓,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诺邓对于自己的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从未变更过,这对于我们国家长久的历史,以及不同朝代的演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公元前110年汉朝因诺邓产盐而设置比苏县开始,到唐代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上正式出现,该村历史见诸于文献达两千余年之久,作为云南现存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变迁,留下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至今全村建筑多以明清风貌为主,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从云龙县城坐摩的来到诺邓村口,发现这里早已被摩的占领,如果是背包客自助来,选择摩的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云龙车站的面包车会狮子大开口的要你50块钱的车费。



  第一眼的诺邓村,其实我是有些失望的。从摩的车上下来,眼前的景象如同一个大工地,就在村口的古戏台,正在被修缮的如同新建的一般。来诺邓之前,并没有提前找好住的地方,不过不用担心,村口的大树、墙上有很多客栈的招牌和联系电话。盯着那些花样百出的客栈名半天,最终选择了一个距离我所在的地方只有60米的五滴水客栈。



  五滴水客栈是典型的白族四合院建筑,在古戏台和龙王庙后面,建于明清时期的客栈本身就是诺邓村值得一去的一个景点。诺邓民居依山而建,正房耳房和前房均不在一个平面上,故而行成了四层错落有致的屋檐面,雨水从天上到院子的天井要滴五次,所以这个四合院又称为五滴水四合院,距今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在诺邓,这样的院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慢行诺邓,感知千年慢时光
  在诺邓村闲逛,随便走进一家,或许就是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宅。无论是墙头的杂草,还是灶台的油腻,都赤裸裸的诉说着,这个古村一切的历史遗迹。
  从五滴水出来,顺着那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小路,向着村子里最高处出发,不用走多远,就可以先到达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盐局前万寿宫遗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明初人们将原来元代的江西会馆改为寺庙,取名“祝寿寺”。嘉靖年间,提举李琼重修该寺,明末改名为“万寿宫”,这里唯一留下的就是李琼当时所写的一块诗碑,其它都早已在文化大革命时代被破坏掉了。



  现在万寿宫只有一位老奶奶住在里面,子女也都住在附近,不时的都会过来照顾老人家。在万寿宫跟老奶奶聊了很多,可现在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我也老了,记忆力衰退的明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次出行要用录音设备把旅途中的故事给录下来。



  闲暇之余,老奶奶都会在做祭拜使用的香烛,供当地人以及游人使用。从万寿宫出来,就是四合五天井和盐街盐局。四合五天井是村子里平面面积最大的一处民宅,为“走马转角楼”结构,院子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四角有四个小天井,上房、耳房、面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也没有得以见证这神奇的房屋结构。



  四合五天井旁边就是盐局旧址,在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腾冲、缅甸,北向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诺邓村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由于,村子里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在这里行走并不会很轻松,尤其是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或许你的体力都比不上一个年过七旬的当地老人。顺着依山而建原始的台阶路,经过一栋栋年代久远的民居,好似在经过历史,与其对话,以及擦肩。三坊一照壁、一颗印四合院、贡爷家风……这一个个透着浓浓历史韵味的名字,让我对这个古村一改刚进村时的印象,一下就那么喜欢上了,喜欢的连理由都没有,就是那么固执的喜欢。



  村子里,多半是老人居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在村子里问路,老人们会很细致的帮你指路,淳朴的民风让我对这里的印象再度加分。问完路,当你转身,老人会发两句牢骚,“现在,连大青树都出名了……”。我听到了,只是自己嘴角上扬的微微一笑,继续走我的路。



  曾经的“盐”村,现今的“腿”村
  了解诺邓的人应该知道,我这个小题目的寓意,不熟悉这里的人,估计就有点丈二和尚了……关于诺邓的“腿”,就要从舌尖上的中国说起。
  在“舌尖”节目第一季的开篇大自然的馈赠中,编导用长达6分多钟的时间介绍了诺邓的这条腿——诺邓火腿。中国地大物博,美食也是遍及天下,就火腿而言,在诺邓火腿没有被曝光之前,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就早已经让人垂涎三尺,饕餮客们总是为了这一口美味而走遍南北。



  初抵诺邓那天,因为一天都在赶路,早午饭都没有来得及吃,等入住五滴水时早已是饥肠辘辘。办理完入住手续,客栈大娘去厨房三下五除二的就做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诺邓火腿炒饭,这是我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香咸正好的诺邓火腿加上软硬适中的米饭,让一天没吃饭的我胃口大开,同样以三下五除二的速度将满满一盘炒饭装进肚子。末了,还不忘对大娘的厨艺竖个大拇指。
  无意走进五滴水客栈斜对面的一户人家,刚走到大门口,就被堂屋内挂着的腌制好的火腿惊呆了。一个个硕大的火腿,集体排排挂,就好似等着上战场的兵,让我这刚刚吃饱喝足的人,又禁不住口水四溢了。



  每年的冬至到大寒,诺邓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火腿,因为这个时候是做火腿的最佳时间。处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诺邓,恰好在河谷中江水转弯的地方,这种温润的气候最适合火腿的深度发酵。选择村子里散养的绿色无污染的猪腿,加上诺邓村独有的一道调味料,腌制一个月,便可以上桌了。如果是腌制了三年多的火腿,那便是诺邓火腿中的上乘美味了,彻底风干的火腿,脂肪早已氧化成绝佳的美味,这时,用刀划一小块,不用经过任何的烹饪手法,就可以直接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品味一番了……



  制作这等上乘美味的独特调味料,就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诺邓盐。关于诺邓盐,有传说这样写道:从前,诺邓山上古木参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边时常出没的野兽令村民们不敢靠近。有一天,一个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钻进草丛吃草,任凭他怎么唤也唤不回来。羊倌只得鼓起勇气走进草丛找羊,却看见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水,浅尝之后,井水竟然是咸的——由此才发现了诺邓的盐。



  传说归传说,在诺邓村口,的确有一口千古盐井,周围常年有水渗出,像块沼泽地,在干一点的地方有白色盐颗粒。从史书记载,诺邓在唐朝时期便已经开始制盐工业,村子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诺邓出产的盐,盐质非常好,古时在滇西曾一度成为商业中心之一。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因此,历史上称这里为“茶马古道”上联缀的一颗耀眼明珠。
  每月,诺邓村可以“赶”四次集市,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正好赶上的朋友,可以感知一下千年前诺邓的繁荣。
  诺邓村,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其建筑以及美味,说上三天三夜恐怕也难将其了解的透彻,唯有自己真正的走进诺邓,走进这个千年村落的普通人家,才会能真正的对诺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趁,时光刚好,去诺邓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诺邓:曾经的“盐”村,现今的“腿”村